
图为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正在进行夜间卸船作业。 全媒体记者 林罗晓 摄
□全媒体记者 蔡蕊
12月17日深夜11时左右,记者驱车来到东吴港区的国投湄洲湾港,只见海面漆黑一片,长长的引桥在灯光的点缀下犹如银河,衔接起深水码头和后方堆场。在海中间,9号、10号泊位灯火通明,2艘煤炭船舶沿岸一字排开,正在进行卸船作业。卸船机、船舶上的灯光倒映在海水中,犹如点点星光。
国投湄洲湾港口有限公司生产部值班经理王秋洋见记者到来,迅速递上早已准备好的安全帽,并搓了搓手说道:“最近两天气温下降,天气预报只有10℃左右,但码头的海风会让人的体感温度比实际更低。”
当晚,从印度尼西亚运载近7万吨煤炭的巴拿马籍“翊利”轮和搭载7.6万吨煤炭的中国籍“炜伦巨龙”轮同时在码头进行24小时卸货作业。记者和港区人员一起攀上卸船机的钢结构,这里没有建筑物的遮挡,寒风比在地面时更加喧嚣,耳边风声呼呼,连说话的音量都要比平常大许多才能互相听见。
为方便夜间开展生产作业,码头上3台卸船机的臂架和主体均悬挂有数十盏探照灯。在它们的“加持”下,船舱的各个角落都被照得清清楚楚。在卸船机40米高空的驾驶室内,驾驶员袁称红娴熟地操作着抓斗的起降,每一次抓取、投放都十分精准,丝毫没有受到这么大风的影响。伴随着呼啸的风声和皮带机的隆隆声响,煤炭被精准送往指定的堆场存放。
码头卸煤过程中,值班班长王玺贵和负责皮带机维护的同事黄益铭手持扳手、温度计等检修工具,头戴照明灯,顶着凛冽寒风,对皮带机开展巡护工作。“皮带机是码头卸煤工作极为重要的设施,担负着将码头上的煤转移到堆场的重任。我们每隔2小时就要查看是否有黏煤、脱滚等情况,还要根据听声、测温等方式,掌握各环节设备运转情况。”黄益铭说。
经过一小时的寒风“洗礼”,尽管身着棉服,但风仍从四面八方钻进衣服。记者和王秋洋都不自觉地打了几个寒战,便回到有建筑物遮挡的地面躲避寒风。18日凌晨0时,驻守在码头一线的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党支部书记、政治教导员刘吉明与值班民警陈嘉泉打着手电筒、穿戴好安全设备,前来检查码头限定区域的安全情况和“一船一保安”值班情况。
“夜间巡查必不可少。针对现在的高峰期,莆田边检站与港口、码头以及海事、气象等单位加强交流共建,强化协调联动,为做好迎峰度冬煤炭保供工作保驾护航。”刘吉明和陈嘉泉说完,又沿着码头继续巡查。
王秋洋说,迎峰度冬以来,煤炭需求量持续攀升,港口也迎来煤炭接卸“小高潮”。在保障船舶有序抵港作业的情况下,3台卸船机火力全开,满负荷生产作业,码头2个泊位的船舶停靠基本上实现“无缝衔接”。
为保障接卸效率,港口组织三班次接卸人员随时待命,每个班次由装卸船指导员、堆取料司机、中控调度员、沿线巡视工等多工种30多名工人组成。同时,后方还有2名技术人员通过监控设备,对码头作业进行实时监护,确保卸煤流程操作安全规范。通过科学谋划、及时跟踪船舶动态,今年以来,港口卸船效率同比提升8%。12月11日,国投湄洲湾港口年度进口煤炭接卸量首次突破千万吨。
伴随着刺骨的海风,码头作业依旧火热。王秋洋表示,如此繁忙、紧凑的作业方式是码头高峰期的常态。“翊利”轮离泊后,已有下一艘煤炭船舶在锚地等待入港作业。
记者了解到,进入冬季以来,受寒潮和冷空气影响,煤炭需求量持续攀升,我市东吴港区各港口进入迎峰度冬高峰期。截至12月13日,东吴港区煤炭吞吐量超过3421.77万吨,同比增长21.54%,有效缓解东南沿海“燃煤之急”。
新闻链接
煤炭被喻为“工业粮食”,也是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东吴港区是东南沿海重要的煤炭中转基地,来自秦皇岛、曹妃甸、京唐港以及印尼、菲律宾、哥伦比亚、南非等地煤炭均在此中转。集铁路、公路、水水中转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保障煤炭运输的“大动脉”畅通,全力畅通煤炭供应链,经由此中转的煤炭可直达省内福州、三明、南平等地以及江西、湖北、浙江、江苏、上海、广东、海南等省市,有力保障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煤炭供应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