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冬至

湄洲日报 2023年12月23日

郑倩 作

  □羽涅

  冬至,又称“冬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冬至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也预示着阴阳交替时刻,是阴(夜)气盛极转衰,阳(日)气方生、冬去春来的前兆。杜甫诗有“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之咏。

  冬至是一个回首往故、怀旧的日子。南北朝诗人鲍照在《冬至》中云:“舟迁庄甚笑,水流孔急叹。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雁。长河结瓓玕,层冰如玉岸。哀哀古老容,惨颜愁岁晏。催促时节过,逼迫聚离散。美人还未央,鸣筝谁与弹。”通过日晷影移的变化,反映冬至日的到来,同时描写了鹤负霜、雁带云、长河结冰的冬至景色,抒发了时节易逝,人生难免聚散离合的愁情思绪。

  同样的情感,不只鲍照独有。杜甫也有一首《冬至》诗:“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古代冬至,亦称“至日”,抒发了诗人在冬至这天的思乡之情。

  冬至是一个礼天怀祖的奉祀日。冬至祭天仪式,一直延续到明清。北京天坛的圜丘自嘉靖九年(1530年)建成后,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始终是明清帝王冬至祭天的场所。冬至节也是先民追怀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杜甫《小至》诗曰:“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冬至祭祖是古人的重要习俗,如今身在他乡,只能遥祭酹酒,表达了杜甫怅然若失的心情。

  冬至祭祖、扫墓之仪,宋代赵仲修《冬至祀先有感》诗曰:“男儿七尺须如戟,独掩蓬蒿扫纸钱。”明嘉靖江西《南康县志》记载:“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冬至祭祖扫墓,在南方地区至今依然盛行。

  冬至是一阕温馨敬老的孝亲词。冬至日影最长,也称“长至”,可见足履最长之日影。我国古代有冬至日向长辈敬献履袜的礼俗,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吉祥之意。因此,冬至日也被称为“履长节”,“履长祈寿”冬至敬老的习俗为历代传承。

  冬至是一首贺冬迎祥的交响曲。古人认为,冬至是大吉之日。唐代皎然《冬至日陪裴端公使君清水堂集》诗云:“亚岁崇佳宴,华轩照渌波。渚芳迎气早,山翠向晴多。”白居易在《小岁日对酒吟钱湖州所寄诗》中留下“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的佳句。有宋一代,冬至在民间生活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春节。至元代,冬至贺冬贺节习俗依然。元代马臻《至节即事》诗曰:“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冬至是一卷风雅数九的消寒图。数九风俗最早见于南朝梁宗懔著《荆楚岁时记》,文曰“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消寒,表达了古人对春天的期盼。如宋陈元靓著《岁时广记》卷三十八引《岁时杂记》曰:“鄙俗自冬至之次日数九,凡九九八十一日,里巷多作九九词。”元末杨允孚《滦京杂咏》诗,歌咏了时人“画梅数九”的风俗:“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冬至是一缕人间烟火的珍馐香。“冬至馄饨夏至面”。在北方,冬至节令食品最典型的是馄饨。古人认为,在阳气始生的冬至日食用馄饨,可以支助阳气生长。清人杨静亭在《都门纪略》中诗赞:“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常。”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南朝荆楚一带有冬至吃赤豆粥的习俗,而江南地区冬至喜食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四川地区在冬至这天多杀猪、做腊肉和香肠。广东人冬至节喜食鱼脍,又名鱼生,即生鱼片。可见,舌尖上的冬至,充满了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