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刀短笠”的联想

——“劈”之方言音义小考
湄洲日报 2023年12月24日

  □陈锦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之九,是一首深为古典文学爱好者所熟悉和喜爱的诗作。

  笔者念高中时初次读到这首诗,当时觉得诗人描绘的是一幅世外桃源图,对那种山村野景和山民的自在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向往和仰羡。

  不久后,笔者失学回乡,过了几年种地、做苦力的生活。又偶然看到这首诗,这时对诗的感受与前时迥然不同。第一个感觉就是诗境矫饰有过,诗作渲染的是美好与和谐,淡去了山民实际生活的酸涩与苦辛,纯属不深入农村生活、不了解农家疾苦的文人的天真之作。尤其是“银钏金钗”的妇女们,更像是从长安水边走来的仕女丽人。且不论凭着种地的收入是否买得起金银装饰品,单就传统农村妇女的社会角色来说,就不具备戴金银装饰品的条件。因为传统农村妇女也是农业劳动力,下地劳动才是她们的主要工作。试想,在田间劳作的人方便穿金戴银吗?古人用“荆钗布裙”形容妇女服饰之简陋寒素,而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妇女来说,连“荆钗”也是多余的。可见作者对她们的描写无非“摆拍”!

  “长刀短笠”句是跟“银钏金钗”句对应的句子,说男人们戴着浅碗笠,扛着长刀要去地里干活,属于白描,这倒是让笔者联想到山民们真实的耕种行为以及刀具的名称和相关动词的含义。

  诗中的“长刀”就是方言叫作“劈刀”的刀具。其“劈”读同方言“泼水”之“泼”,体现的是“劈”在方言的另音另义。

  “劈”是方言常用动词,并在口语演化出了三种读音和跟特定读音相对应的方言字义。

  其文读作“pí”(音同方言“匹”),平读音其一为“puà”(音同平读“破”),本义为“破开”。方言说法如“劈柴”(词义同汉语)、“劈䉲”(劈篾条或篾片。“䉲”为方言之“篾”);其引申义通常与“裁决”有关;其二为“piè”(音同方言“稗草”之“稗”)。其本义与汉语“削”相关,其最常见的口语运用见于“劈板”。此“劈板”的意思是“把木料锯成板材”,但其“劈”表达的却是“平削”的意思;其三为“puà”(音同方言“泼水”之“泼”。其读音应演变于“劈柴”之“劈”)。其动词含义特指用长柄砍刀斩断细茎植物(如菅茅之类的野草和灌木的树枝),方言说法如“劈草”(用砍刀斩除野草)、“劈山”(通常指给幼林除草或斩草开路)等。

  斩除野草的刀具方言叫“劈刀”,也叫“劈铗”,刘禹锡诗中的“长刀”就是这种刀具。“劈刀”是本地山里人家常用工具,但在本地基本上没有特制的刀身,而多以现成的割柴刀(方言谓“铗子”或“草铗”)装上长柄为之。笔者旧时在闽西北山区谋生时,使用过当地传统的“劈刀”,特制刀身,并有两种刀形。

  “劈刀”是刀耕火种时代的遗物,早期用于斩除荒地上的野草(晾干后焚烧。即诗中所谓的“烧畬”),后期与耕种有关的运用仅见于斩除田边的野草,也只有山里人家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