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秀莆田集聚人气,而实力莆田,正启动新“引擎”,蓄势崛起,冉冉升起。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鞋都、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中国食品产业名城、新时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百强、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全国夜间经济繁荣度百强、人才吸引力百强、全国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百强、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单梳理这一年来,莆田斩获的一系列“国字号”城市新名片,就可窥见“实力莆田”的澎湃动能、如虹气势。
抚今忆昔,参加市两会代表、委员话题多多。刚刚过去的2023年,莆田迎来建市40周年。四十不惑,四秩风华,四城辉映。此时生硬的数据也显得格外鲜活。地区生产总值由建市之初的6.21亿元,先后跨越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港口年吞吐量由建市之初27万吨,经过持续开发建设,已突破7000万吨;罗屿港口40万吨级单船卸船能力一天最大可达25万吨左右,接近1983年莆田港全年吞吐量,港口对台铁矿石中转量5年来蝉联全国第一;建成区面积由1983年的4.73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150.26平方公里……实干赢得地位,实力赢得美誉。今天的莆田,绵绵发力、久久为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脚踩在泥土里、踩到硬地上,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赢得主动、赢得胜势、赢得未来。
“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产业优势更加凸显。”市人大代表、中国木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余黎明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本盘,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成为上下共识与实际行动。各条重点产业链加速发展。去年省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有212个项目开工、153个项目竣工,挺起了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硬脊梁”。
凝聚合力,激活资源,彰显优势。莆田在全国及旅外经商从业的乡亲有220万人,其中海外侨胞150万人,分布在85个国家和地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设立“莆田企业家日”,上线亲清惠企平台,开展“企业家接待日”活动。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建设‘实力莆田’的重要力量。”市政协委员、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高级总监姚小妹说,莆田做深做实“一五二三四”工作,特别是优化营商环境,在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让企业增添信心、更有动力。汇聚莆商莆侨莆人莆智,重视新一代莆商的培养,厚植回归沃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内聚力。民营企业“红火火”“焰灿灿”,家乡创业正当时,未来可期。让人欣喜的是,一批绿色智能制造企业的涌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好戏连台”,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提高,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底色。
实业为根、人才为本,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力莆田’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市人大代表、莆田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吴锦程任教37年,亲历了莆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说,莆田重视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推动了莆田学院在办学规模、办学空间、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城市发展实力增强,高校是重要支撑。
城市软实力壮大同样成为热题。市政协委员、市恒昕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意总监陈国华说,文化软实力是“实力莆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抓当前莆田文旅出圈机遇,丰富拓展“实力莆田”内涵,为城市发展增添动力。
一系列着力之作、精彩之作、点睛之作,让莆阳这一厚重的大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抒写出恢弘新篇。读懂莆田,让书香、气质、灵秀、实力的生动叙事,叠加、诠释、延展妈祖故里文化名城、山水诗画生态韵城、匠心智造产业新城、通江达海战略港城“四城辉映”,让真实、立体、全面的莆田,感人、暖人、励人的故事全新演绎。
全媒体记者 黄国清 蔡晨晖 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