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良作风 写好发展答卷

——城厢区以“四下基层”为抓手推动主题教育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湄洲日报 2024年01月17日

五云村晚熟龙眼“四季蜜”现代农业采摘园酿就“甜蜜事业”。

华亭镇园头村利农产业园蔬菜长势喜人。

  □全媒体记者 林晓玲 通讯员 许文泉 易振环 文/图

  城厢区针对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实际情况,以“四下基层”为抓手,把主题教育和基层组织建设、民生实事、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让主题教育成效凸显在群众“家门口”。

  城厢区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与主题教育重点措施衔接联动、互为促进。坚持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学以致用,转变工作作风、矢志为民造福,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落脚点,争优争先争效、厚植发展优势,推动主题教育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党建引领 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建设

  上月,霞林街道党工委组织街道“两委”成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练兵比武”活动,采取“书记讲给书记听”的方式,让党员干部实地观摩,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莆糖社区党委率先顺利完成沟头片区莆糖306户征迁户的回迁签约工作;沟头社区党委大力整治老旧小区,补齐基层治理短板;坂头社区党委打造退役军人服务站,拓展党建阵地服务功能……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案例,晒成绩、比贡献、找差距、谋发展,相互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头雁领飞,导师领航。该区与村情实际结合,让帮带“走深”。推行“1+1”“N+1”新任村级党组织书记导师帮带制度,选定80名对党的事业有感情、乡村经验较丰富、工作能力较突出的“老乡镇”“老支书”作为导师,指导年轻村级党组织书记,解决他们工作经验欠缺等问题。落实党建指导员制度,建立党建指导员队伍7支59人,列席参加村级党组织的党内活动,指导规范“三会一课”“三务”公开等工作。

  手把手教方法、指路径、强本领、促成效,确保群雁齐飞。城厢区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聚焦强化换届后村级班子建设,持续建强干部队伍,通过“封闭式”集中培训、“开放式”考察学习、“传统式”红色教育等方式,提升全区12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28名驻村第一书记履职能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城厢区委主题教育办副主任、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毓卿介绍,“四下基层”架起了领导干部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推动领导干部直面基层,把基层作为服务群众的“主战场”,让“关键少数”牵住基层“牛鼻子”,成为强基固本的强大推力。

  软弱涣散党组织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短板弱项,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城厢区严格按照“四个一”挂钩措施,通过谈话提醒教育找准村干部自身定位、开展“练兵比武暨头雁提升行动”提升干部履职能力等,全方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升村班子组织力和执行力,各项工作有了明显提升。去年,东海镇蔡亭村党支部成功摘下软弱涣散的帽子,经整顿提升为五星级党组织。

  立标定尺,破解不敢“揭短亮丑”问题。城厢区聚焦问题、破解难题,以村(社区)为重点,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工作,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持续推动责任上肩,凝心聚力添动能。该区还组建“福小宣·厢音”宣讲小分队,动员退役军人、退休干部、企业代表、驻村第一书记等100多名先进典型担任宣讲员,累计开展宣讲310多场次,覆盖受众2万多人次。同时,深化村级党组织书记“练兵比武暨头雁提升”行动,以“书记讲给书记听”形式组织开展观摩拉练,以实干实绩不断推动基层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民为先 全心全意办实事解民忧

  上月初,城厢区环卫中心主任陈志锋带队,实地走访查看前埔街生活垃圾分类亭运营情况,发现问题后,区环卫中心立即组织龙桥环卫公司整治,并增设环卫设施,加大清运频次,改变清洗方式,避免污水外流。

  “交通方面,你们有什么建议?”“水利设施要再进一步完善,为今年春耕做准备。”聚焦民生诉求解难题,华亭镇健全完善镇“两委”班子成员挂钩村(社区)工作机制,由14名镇“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开展专题调研。目前已召开征求意见会1场、建言献策活动37场,征集到意见建议65条。

  决策部署“惠民生”,一线解题“暖民心”。华亭镇党委书记苏顺琪介绍,去年来,该镇下沉村居、项目一线290余次,扎实有力推进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基层党建、应急处突等各项工作。已取缔、关停“三合一”场所9家,取缔畜禽养殖场7场。开展霞皋沟、霞皋内沟黑臭水体整治,郑庄沟、前柳溪水质综合治理,坚持防污、治污,长效治理。

  瞄准群众急难愁盼,“四下基层”,下去的是基层,抵达的是民心。

  去年以来,城厢区落实“网格化管理+党员联户”机制,组织村两委干部、环卫工人、志愿者等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实现全区94个村(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设备和农村户厕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100%、垃圾处理率100%。

  配齐配强区大调解中心、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专职调解员队伍,依托“全市一张图”,走访录入工作日志近7000条,采集事件9万余条,办结率达99.58%。

  强化市容市貌“治脏”、马路市场“治差”、交通秩序“治乱”攻坚,加快推进高空管线下地,打造学园街、梅园西路2条示范街区,以线拓面推动全域美丽。

  深刻领会“四下基层”中的“为民密码”,城厢区推动工作往实里做、往百姓的心坎上做,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民生答卷。

  因村制宜 做强做优乡村特色产业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落地灵川镇桂山村的天顺立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全市首家智能化蛋鸡企业,建成两座自动化肉鸡养殖鸡舍3200平方米。村党支部联系该公司为脱贫户提供鸡苗、技术指导、饲料配方等,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和鼓励群众就地取材,拓宽增收渠道,年均增加村财收入3万元以上。

  灵川镇党委书记刘都峰介绍,围绕实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全镇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找准各村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模式,灵川镇以桂山村为龙头牵引,与西墩村、书峰村等跨村联建、抱团发展,增加村级集体“造血”收益,形成“1+1+1>3”的振兴共同体,蛋鸡养殖链模式也复制到径里村和西墩村,着力打造灵禽品牌。同时,引导多个村以保底入股分红形式参与西墩优质贝类及新品种工厂化繁育基地运营。

  依托山海资源,聚焦产业、靶向发力。东海镇坪洋村党支部引进第三方农业企业,在全市首家试推“免耕播种”,盘活全村533亩撂荒地;常太镇发挥“中国枇杷第一乡”品牌效应作用,实施“直播+电商”“云认养”等模式,带动经济效益较传统模式提升3.2倍;华亭镇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依托园头村大棚蔬菜龙头带动作用,同步提升埔柳村花卉世界、五云村乡村旅游、霞皋八卦村、三紫凌云景区等资源,通过“画点、连线、成片”串联起集果蔬采摘、乡村休闲、山水观光于一体的全域农旅融合生态小镇。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城厢区依托11个联村党组织和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实行“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三方联盟”党建联结机制,辐射拉动周边村集体和群众实现“双增收”。

  此外,全区还开展党员人才“带富先锋”活动,挖掘培养72名人才加入党员队伍,培养95名党员致富带头人为村干部,带动村集体发展,累计惠及群众2万多人。

  “声”入基层、“身”下一线、“情”牵群众,以“四下基层”为抓手,城厢区推动主题教育取得高质量好效果,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在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中“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