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与唐代梅妃、宋代妈祖渊源深厚的桔塔与蔗塔, 在莆田元宵期间绽放光彩——

“双塔”奇绝 彰显特色

湄洲日报 2024年01月29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地处木兰溪下游的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浦口宫开始垒桔塔,15座红桔塔组成颇为壮观的“果龛”,拉开莆田元宵序幕。

  而元宵期间,在木兰溪入海口的涵江区,延宁宫则搭起一座堪称“中华一绝”的蔗塔。

  桔塔与蔗塔,一个源于纪念唐代梅妃,一个出于纪念宋代妈祖,均被列入省级非遗,是莆田元宵独特的“双塔”景观。莆田民俗专家黄国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双塔”背后的故事。

  江东村是梅妃故里。每年元宵,村民们在埔口宫用5000公斤红桔垒起15座红桔塔,这是目前全国独一无二源于唐代的民间民俗工艺祭品。这一传统延续千年,15座桔塔分别代表江东村15个里社,每座塔高低不同,寓意各里社户数人口不等。塔尖贴上“三春”,寄寓迎春纳福、吉祥如意。当地元宵过后,于农历正月初八拆桔塔,按各户人数分发红桔,寓意梅妃向村民赐福,送“吉”到家。

  福建历代地方史志均有记载梅妃。唐玄宗时期,莆田才女江采萍被选入宫。她性情高洁,喜爱梅花,被唐玄宗称为“梅妃”。安史之乱,梅妃舍身殉国。唐玄宗御赐“春秋二祭”。“红桔塔”是春祭“果龛”,几经演变,成为江东元宵特有习俗。唐肃宗至德元年,乡民在江东建浦口宫,纪念梅妃。时至今日,浦口宫是省级文保单位,也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与台湾多个宫庙结成姐妹宫。

  “梅妃擅长诗赋、乐器、歌舞,是我国历史上后妃八大才女之一,被《福建名人词典》誉为福建第一个女诗人,是莆田文脉所系。”黄国华说,明代兴化府衙对联“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把荔枝与梅妃引为莆田的两大骄傲。

  在莆田元宵佳节大放异彩的,还有妈祖蔗塔。创建于明代的延宁宫是远近驰名的天后宫,镇宫之宝就是妈祖蔗塔。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延宁社区元宵,重头戏在于展示妈祖蔗塔。蔗塔高5.3米,塔身全部用蔗节搭叠,中间垒出“上元祈福”吉祥字,蔗节搭至天井顶,共365层。搭好整座塔,要用175公斤新鲜甘蔗。

  “截蔗作塔用心勤,如履薄冰营神氛。三日垒出玲珑态,庆赏元宵始成文。”黄国华说,这段记述既表达了妈祖蔗塔的造化之妙,又体现了蔗节搭出祈福字样的巧思。

  妈祖蔗塔寄望生活节节高、节节甜。莆田盛产甘蔗,甘蔗是妈祖宫常用的供果,也是莆田喜庆节俗不可少的“吉物”。妈祖焚屋引航传说中,有一段关于甘蔗的表述。焚屋引航后,犹有未回的船只。妈祖便将自家甘蔗砍下来点燃,由于甘蔗糖分高,火焰也高,乡亲们见到火光后顺利返航,避免船毁人亡。因此,延宁宫在每年元宵用甘蔗搭建“灯塔”,纪念妈祖,弘扬妈祖文化。

  据介绍,无论是桔塔还是蔗塔,都体现莆田人民的智慧,展现莆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烘托出莆田元宵的喜庆热闹,表达百姓对莆田古代杰出女子的爱戴。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