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暖心事——

“爱心妈妈”结对“洋留守儿童”

湄洲日报 2024年03月15日

“爱心妈妈”与“洋留守儿童”视频连线远在国外的妈妈。全媒体记者 杨怡玲 摄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3月8日中午,江口镇新墩村,12岁的李瑾萱放学回家,向前来看望她的“爱心妈妈”蔡喜金交上一份刚发的语文考卷。

  “真好,又进步了,好好努力。”看着试卷上的分数和老师评语,蔡喜金开心不已。

  李瑾萱的父母远在阿根廷工作,她和6岁的妹妹平时由爷爷照管,课业无人辅导成了问题。村妇联主席蔡喜金与李瑾萱结对,成为她的“爱心妈妈”。有了蔡喜金的鼓励,李瑾萱觉得自己并不孤单。

  “有一段时期,我语文成绩不好,产生了不想学、害怕学的心理。”李瑾萱告诉记者,她把烦恼向“妈妈”蔡喜金倾诉,蔡喜金耐心开导。

  当日午饭后,蔡喜金静静陪伴李瑾萱姐妹俩写作业,场面温馨。记者通过视频电话联系到李瑾萱的妈妈李莉。

  “我们身在国外,和孩子离得远,幸好有‘爱心妈妈’帮忙,我们在外工作也心安。”连线中,李莉欣慰地说。

  去年,蔡喜金加入“五朵金花”助涵服务队,成为家住附近的5个“洋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思想、心理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像她一样的“爱心妈妈”,全村有12名。

  新墩村关工委主任李金灿介绍,新墩村在外侨胞4000多人,留守孩子有130多人。2008年,村里有位留守少年因沉迷网吧游戏,“强借”同学31.4元,影响极坏,被司法追究。李金灿多方奔走,联合帮教,挽救少年。此后,村里重视对“洋留守儿童”的关爱,创办新墩村留守儿童之家,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优秀儿童之家”。

  走进新墩村留守儿童之家,满墙的照片定格下侨乡“洋留守儿童”的欢乐瞬间,记录下一个个暖心的故事。

  “像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去关爱每一个‘洋留守儿童’。”李金灿说,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夏令营、周末课堂、四点半课堂、集体生日会等,村里的“爱心妈妈”也带结对的孩子们参加。她们都有自己的孩子,但把母性的柔情和人文的关怀,分给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

  自从成为“爱心妈妈”,家对门的4个孩子就成为村民蔡承香的温暖牵挂。“4个孩子的父母都在意大利。”蔡承香说,大家都是乡里乡亲,孩子们的妈妈与她也是情同姐妹。“现在我们常常在微信上聊孩子,邻里之间更亲近了。”

  记者翻开与蔡承香结对的10岁女孩李语萱的《小萱的旅行记》画册,童真童趣扑面而来。擅长画画的她告诉记者,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她给“爱心妈妈”画了一幅画,作为礼物送给她。

  “孩子的学校经常要提交网络作业,家里老人不会操作手机,我们父母远在国外,只能干着急,幸好有‘爱心妈妈’帮忙。”在意大利工作的李水玉提及蔡承香,很是感激。

  “五朵金花”助涵服务队发起人黄梅萍告诉记者,江口镇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4万多人。2017年,5名女性组成“五朵金花”助涵服务队,发起“五朵金花 五彩童年”关爱侨乡留守儿童项目,如今已有百余名巾帼志愿者加入。她们以“五朵金花”的名义开展关爱帮扶活动,汇聚社会多元力量和资源,持续开展课业辅导、安全教育、感恩课程等,形成侨乡留守儿童关爱合力。

  涵江区妇联主席陈丽琼说,目前该区在全社会广泛招募“爱心妈妈”,充实“五朵金花”助涵服务队力量。区妇联定期对“爱心妈妈”进行培训,帮助她们提升家庭教育技巧、心理关爱方法,与孩子沟通的能力等,充分发挥“爱心妈妈”的力量,助力留守孩子健康幸福成长。

  新闻链接

  涵江区助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市妇联重点培育的女性社会组织,“五朵金花 五彩童年”关爱侨乡留守儿童项目是深化拓展基层女性在参与社会治理、服务妇女儿童家庭的有益探索。“爱心妈妈”们作为“五朵金花”助涵服务队成员,她们的帮扶足迹从新墩村开始,扩展到海星小学、东大村、韶源小学等地,受益者已超1万人次。该项目入选全国妇联女性社会组织服务儿童50大项目展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