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里

湄洲日报 2024年03月15日

  □陈怡晴(七年级)

  身处边塞,路途遥远,部队休假,他马不停蹄,在日暮里回到故乡。

  柳絮纷飞,泼泼洒洒,星星点点落满衣裳,而后又吹散在风中。此时的他心潮澎湃,七年前,在同样的村口、垂柳下,那个哭鼻子的孩子,带着句句含泪的祝福,走向远方,内心迷茫。如今,他回来了,羞涩小生已然变成铁骨硬汉。

  他自小是孤儿,靠着国家补助和乡人接济,日子才安稳些,还上了大学、参军。

  “张姨,我今早要去拜访赵老师,会晚些回来。”他轻轻地向一妇人说,妇人点点头,双手抹抹围裙后,笑盈盈地递来一篮鸡蛋。“张姨,你知道老师肯定不会收的。”妇人也不便强求。

  赵老师,是他的小学老师,一直资助他上学,他每次回乡必定去看赵老师。院里,打理花草的老师,听到熟悉的招呼声,便直起腰,扶扶镜框,定神看看来人,“回来了,快过来让老师看看”。赵老师顾不上手中的活儿,快步上前。

  “是我呢,老师。”他边应着边上前扶住老师。老师端详他,拍拍他的手背,“小子,又黑了,进屋喝茶”。进屋后,屋内物件一如当年,攀谈中记忆又穿越那交叠画面:竹椅桌前雪中送炭、慷慨解囊,向他伸出温暖的大手……提起当年,他眼眶又泛红了。

  “老师,当年生活贫困,我连学费都难凑齐,要不是您一直在背后默默资助我,我哪有现在?这是我这个月的津贴,您帮忙……”

  “孩子,那些算不上什么。也是辛苦你,其实不用每月都给我,现在慈善公益很多,全社会奉献爱心、捐资助学,‘向阳花开’可以帮助更多人。”老师高兴说道。

  “老师,我有能力了,也不辛苦,只是想让爱传递给每个贫困孩子,就像当年您对我那样。我也愿把青春洒在边防线上。”他坚定地说,蓝天下,边陲哨卡,挺拔的身姿,雄鹰击长空,誓言震九天,分外自豪骄傲!

  三天后,亦是日暮,这次他迎着带笑的祝福走向远方,眼中满是坚毅与执着,行走边疆的脚步愈走愈踏实坚定。

  指导教师黄阳芳点评:作文以小小说的形式讲述主人公在国家、社会资助下成长成才、回乡反哺的历程,语言精练,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