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生活的观察者

——读《登春台》
湄洲日报 2024年03月17日

  □郑晓

  《登春台》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推出的全新作品。小说讲述了自1980年代起至今40年的时间里,位于北京春台路67号的四个人物——沈辛夷、陈克明、窦宝庆、周振遐的人生变迁。这些角色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北京,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和社会变迁。

  沈辛夷作为小说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人生轨迹和家庭背景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沈辛夷的父母婚姻建立在欺瞒之上,这种复杂的家庭关系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克明的故事同样围绕着春台路67号展开,其个人经历与神州联合科技公司紧密相关,反映了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挣扎。窦宝庆这个角色的生活图景也是小说的焦点之一,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城乡现实的交互联动,以及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周振遐他是另一个关键角色,与其他三位主要人物一样,他的生活故事也与春台路67号有着不解之缘。格非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探讨了诸多哲学命题,如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生而被抛与自救的问题,以及如何达到生命的澄明之境。这些存在主义的关切问题在小说中通过日常琐事被反复叩问,展现了人在命运兜转间的种种选择与挣扎。小说以神州联合科技公司为空间交集点,辐射出公司员工、司机到两任董事长等人物丰富的生活画卷。小说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物质追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的冲突和平衡。例如,周振遐作为企业家的身份,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物质享受的追求者,这种角色背后反映了现代社会对物质与精神价值的不同看法。

  格非在小说中延续了他一贯的精神气质,通过男性形象展现了精神层面的脆弱与孤独,以及面临人生选择时的混沌与莽撞。女性形象则揭示了两性关系上的伤痕记忆和残缺破碎的家庭关系。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虽然身处优渥的生活,但总有不幸福、不安稳,以及某种隐秘而强烈的自毁冲动。小说中精心刻画的城市中产、精英群体的形象,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物质生活差距所带来的区隔。这些人物的快乐与痛苦虽然相通,但也容易被物质生活的差距所隔离,从而产生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登春台》延续了格非之前作品《隐身衣》《月落荒寺》中都市书写的抒情诗性,在主题和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关系。《月落荒寺》是中国作家格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2019年9月首次出版。该书以一段充满谜团和遗憾的男女情事为主线,讲述了离异中年男人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故事,同时勾勒出大都会知识分子不安迷惘的众生相。小说的叙事精巧,语言精美,展现了作者多年积淀的深厚笔力。《隐身衣》是一部中篇小说,于2012年发表在杂志《收获》上,并首次出版。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而广受好评。它曾登上中国小说学会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榜首,并在2014年获得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这些荣誉进一步证明了《隐身衣》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隐身衣》主要讲述了一个以制作胆机为生的手艺人,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我”,因为买卖音箱器材设备而意外地闯入了黑社会头目丁采臣的家庭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接触到了丁采臣的家庭内部,还与丁采臣家里的女人“毁容女”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最终与她结婚生子。这部小说通过细腻的人物描绘和情感刻画,展现了都市生活中的孤独、迷茫以及对真挚情感的渴望。同时,小说揭示了社会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多面,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和深度。

  从主题上来看,这三部作品都聚焦于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隐身衣》通过主人公的奇特经历,探讨了都市生活中的孤独、迷茫和寻找自我的主题;《月落荒寺》则以一座荒寺为背景,展现了人们在现实与理想、爱情与自由之间的挣扎和追求。而《登春台》则通过四个不同人物的命运流转,反映了都市人在社会变迁中的追求、失落和重生。可以说,这三部作品在主题上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格非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表达。它们共同构成了格非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表达。格非敏锐地捕捉到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异化和孤独感。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往往面临着自我认同的困境,感到自己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这种异化感不仅来源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也与人们内心的迷茫和焦虑有关。格非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入剖析了这种异化感和孤独感的根源,让读者对现代都市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