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椆”与“尚书”

——民间心目中的两种传奇材木
湄洲日报 2024年03月17日

  □陈锦

  几年前的元宵期间,笔者陪同一位在省城工作的老乡学者,观看以某个“宫庙”为组织主体的民俗活动。当时现场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开阔的空地上燃起了两个大火堆,周边锣鼓齐鸣,三门铳不断轰响,舞蹈队也在一边翩翩起舞。由百来位青壮年分别抬着和护持着的十几顶“棕轿”鱼贯入场,并绕着巨大的火堆穿梭竞走。当某顶轿子跟前面的拉下距离时,就会被后面的挤出队列,于是这顶轿子就会加速挤回,如果不能成功的话,大家就会原地颠轿,等待下一轮队伍到来时挤回原先的队序。

  在回来的路上,老乡学者突然说到“颠轿子”的细节,他说那种轿杠的弹性真好,轿子的颠簸幅度那么大都不会折断,应该是现代材料吧?笔者说这种轿杠不是现代材料,而是原木制作的。这种木料不但弹性好,木质坚重,而且木色和花纹都很华丽美观。他感觉很惊讶,问说具体是什么木料。于是,笔者作了一番介绍。

  这种轿杠使用的木料是民间所谓的“椆柴”(椆木)。此“椆”不是古书上所说的那种耐寒的树木,而是“柯”(读作阳平声“瓜”)类的一种乔木(也就是壳斗科柯属植物)。其木料材质坚重而富有弹性,木色初呈红黄,木纹灿烂可观,而用久后木色渐转深红,感觉豪气而庄重。椆木是壳斗科优质而稀有的材木,是民间心目中最名贵的木料。旧时民间偶尔见到有材用价值的椆木,通常都不敢轻易采伐,也不敢用于制作农具或家具(认为是“贵材贱用”,并认为使用这种器具会折福),因而基本上用于制作轿杠。当代有的宫庙还珍藏着古旧的椆木轿杠,都是古色古香的文物。

  而在本地民间心目中,名贵程度可与“椆木”相伯仲的另一种材木则是“尚书”。其方言名称含义不可考,笔者系根据口语读音表达作民间普遍熟悉的官职名“尚书”。笔者猜想其末字会不会是“榆”字,因为民间称“水榆花楸”为“枫榆”,其“枫榆”与“尚书”的末字读音完全相同;另一种可能是,民间视“椆木”为帝王,而视“尚书”为臣子,犹牡丹之于芍药(芍药有“花相”之称)。但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还有一种叫“宰相”的材木,但现实中未所闻见。

  “尚书”是本地稀有的豆科红木,其木材材质坚重,木色素淡而略红,花纹丰富美观,不容易开裂和变形,做成的器物用久后变得油光发亮。其品种和木材的特性均与现代红木市场称为“鸡翅木”的缅甸鸡翅木、非洲鸡翅木相近,所以,从事红木交易或红木制作工艺的现代老乡把“鸡翅木”叫做“乌尚书”。

  据前辈老乡说,本地有两种以上的“尚书”,均为奇数小叶的羽状叶,传统民间以十三枚小叶者为正宗品种(民间称“十三叶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