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等7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认定全省56人为2023年福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其中7名为女性。“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洪英工艺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林洪英上榜,为此次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性。
入行先从磨刀开始
林洪英1957年出生于仙游雕刻世家,自小随父学习传统木雕技艺。12岁那年,她捧起木头,开启了拿木槌和刻刀的日子。想雕刻出一件佳品,不仅需要巧手,还需要耐心。学会磨刀,是林洪英学艺的开始。伏下身子,手指轻按刻刀与磨石形成夹角,磨石与刻刀在细水流中互相打磨,使雕刀变得锋利。
林洪英说:“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入行初期我做了3个月。但磨刀的技法是‘敲门砖’,想要走入木雕的世界,沉下心学磨刀是必经之路。”3个月,渐渐打磨掉了一个孩子的躁动,林洪英在看似枯燥的日子里渐渐感受到木雕的魅力。
“父亲对我很严格,学会磨刀后,才逐渐教我构图、布局、用刀、凿坯、细刻、修光、打磨、上漆等技艺。”林洪英说。起初,她父亲在木料上画出轮廓,让她照着掏凿粗坯。林洪英一丝不苟、不停地凿呀凿,常常磨破了虎口,凿肿了胳膊,一天干下来,汗流浃背,眼花头晕。
梅花香自苦寒来。林洪英学会了利用镂雕、浮雕、拼雕等技巧,因材施艺,运用多样、灵活的技法变化,成为一个善用木头讲故事的人。
伤痕累累乐在其中
在榜头镇坝下村的洪英木雕艺术工作室,林洪英正埋头雕刻。她穿着朴素,裤子上还黏着木屑。只见她右手木槌,左手刻刀。木槌敲击着刻刀,刻刀所至,木屑掉落,缭绕的云朵逐渐显现。
一天数千次的雕琢,抱着几十斤的木雕,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刻刀磨破手是家常便饭……林洪英说:“木雕是一门刀尖上的艺术,下刀之后没有回头路。唯有努力,没有捷径。”
眼前的这件《十八罗汉拜佛祖》作品,构思巧妙,雕刻释迦牟尼所居的山峦丘壑,通过云气缭绕的虚幻来衬托方外之境,释迦牟尼端坐莲花之上,双手环抱呈禅定印。在有限的空间中,将波澜壮阔的朝拜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虽是大型组雕,却在细节处将线条雕刻明朗,细微处小写意,整个场面气势磅礴。
刀具在指尖上翻飞,不免伤痕累累。从入行到现在,林洪英的左手手腕、手臂上多处刀疤,双手是厚厚的老茧,右臂明显发达。但是,她乐在其中,收获满满。
工作室里半成品木雕有很多。“这些都已被预订,慢工出精品,急不来,要慢慢做,经常一年半载才出一件作品。”林洪英介绍,木雕行业里流传一句谚语“千刀万凿雕出来,一处不顺付东流”,说的是木雕从开坯到完工,每个流程都必须万无一失,稍有一步出现纰漏,作品就功亏一篑。
雕刻的切削过程必须一刀一步、反复思考,这亦是修心历练的过程。她的创作涉及各种题材,个个造型完整严谨,形成鲜明笃定、生动传神的艺术风格。
传授妇女雕刻技艺
林洪英还带动仙游不少女同胞走上雕刻之路。
几十年来,她无私地向家乡的姐妹们传授技艺,为她们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她的工艺厂成为“巾帼文明示范岗”“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工作室也成为女木雕师傅的工艺美术创作基地和学习交流平台,木雕技艺也在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活力。
“师傅和我们初学的学徒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跟我学好雕刻,首先要学好‘雕’自己,先把自己摆正。”林洪英的徒弟林小妹说道。林洪英无私地向困难家庭子女传授雕艺,鼓励农村妇女自力更生,“授之以渔”,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
林洪英从艺55载,成立了莆田木雕和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两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先后培养出学徒300多名,其中高、中级工艺美术师职称数十人,为莆仙工艺美术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
林洪英还将各种工艺美术技法融汇在木雕创作中,集外观的形象美、内在的气质美及雕刻工艺的技法美于—体,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目前仙作史上首位进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现场木雕雕刻表演的女工艺大师。
55年来,林洪英怀着一颗宁静的心,勤奋如初,潜心雕琢。岁月如梭,青丝转成白发,她始终以艺术为坐标,内修人格,外树德行,用艺术作品诠释木雕真善美的内涵,书写莆仙妇女的传奇。
郑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