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场向遗体、器官捐献者默哀,表达敬意。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刘永福 文/图)昨日,市红十字会、市卫健委、市民政局等联合在市遗体与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展以“生命·礼赞”为主题的清明节缅怀活动,向遗体、器官捐献者表达敬意,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倡导移风易俗文明新风。
当日上午,捐献者家属代表、受助者、志愿者、医学院学生代表手持鲜花,齐聚于壶公山麓的市遗体与器官捐献者纪念园。现场,莆田学院学生代表朗诵《爱的通道》,遗体捐献者家属及志愿者代表讲述心路历程,全体人员向遗体、器官捐献者默哀,敬献鲜花,缅怀遗体、器官捐献者以生命点亮生命、用爱为生命“续航”的高尚情操。
“为了不在病人身上错划一刀,宁愿医学生在我身上千刀万剐。实际上,捐自己心甘情愿,但捐亲人的时候真有万般的不舍。”87岁的原仙游糖厂退休工人董岁花和老伴、中共抗战老兵刘书昌,9年前双双登记捐献遗体和器官,是全国首例同时登记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抗战老兵夫妇。今年2月5日,刘书昌病逝后,遗体捐献给莆田学院医学院,是全国首例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抗战老兵。这些年,董岁花和我市一些遗体和器官志愿捐献者建立“捐友”联系,倡导“三不两献一育”,即:逝后不开追悼会、不接受花圈挽联、不用骨灰建墓土葬;捐遗体供教学研究、献器官供临床移植;骨灰用于植树育林。她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纵有万般不舍,但转念一想,老刘生前以身卫国、逝后以身献国,圆满了,也就释然了。”
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王守安说,解剖是医学院校的入学第一课,遗体捐献者让懵懂的医学生认识了第一根血管、第一条神经。他们是医学生的“大体老师”“无言恩师”。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遗体、器官捐献者不为传统所束缚,捐出自己的身体、器官,生命虽逝,大爱延续,令人尊敬。
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张伟国介绍,我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登记人数已达15004人,累计捐献47例。其中遗体15例、器官32例,捐献大器官123个、组织36个,挽救了上百名重症患者的生命。仅今年一季度,就有4人完成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