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宗
那是一个夏季,阳光无情地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闷热的气息。在这酷热的天气里,我与工友们正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的建筑工地上忙碌着,将软绵绵的隔音棉塞入轻钢龙骨架构的墙体,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
隔音棉一卡车接一卡车地运来,堆积如山。它们外表看似轻便柔软,却隐藏着让人奇痒难耐的“杀手锏”。每一次接触,那些细小的飞絮都会悄无声息地沾到我们的身上,仿佛有无数只小虫在皮肤上爬行。为了应对这个难题,工友们纷纷向工头建议购买渔民穿的那种薄薄的雨衣。于是,我们每人都穿上了一套严严实实的雨衣,仅露出一张脸。这样一来,虽然可以阻挡大部分飞絮的侵入,但那些不安分的飞絮依然会狡猾地找到缝隙,潜入我们的身体。尤其是脸,成了飞絮们攻击的重点。它们从鼻孔、眼角等地方悄悄潜入,让我们痒得难以忍受。吃饭的时候,我总是感觉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一样,难以下咽。
穿上雨衣后,密不透风的闷热感更是让人苦不堪言。天气本就炎热,再加上身上溢出的汗水,不一会儿衣服就湿透了。湿漉漉的衣服紧贴在身上,又湿又痒,让人烦躁不安。收工后,我最盼望的就是能冲个凉水澡,缓解一下身上的瘙痒和闷热。冲澡的时候,我不敢用力去挠那些痒得难受的地方,因为往往越挠越痒,连涂“肤轻松”也不管用。我只能尽量忍耐,希望第二天能好一些。可第二天一早,我又不得不穿上前一天穿过的湿衣服,开始“人间炼狱”一般新一轮的劳作。
看着那些已经建好的教室、宿舍和图书馆,我的心中多少有些成就感。但想到还要继续与隔音棉打交道,我又感到一阵无奈和疲惫。然而每当收工,经过洗澡水的猛烈冲刷之后,换上干净的衣服,走进那座已经完工的高大宽敞的图书馆时,我仿佛又获得了片刻的宁静。这里是知识的海洋,是“天之骄子”们的天堂。当时的我年龄跟他们相仿,也“佯装”成大学生,漫步在书架间。我挑选着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坐在安静的阅读区里,享受那难得的静谧时光。
当我走出图书馆,看到正在工地上熬夜加班的工友们,我又被拽回现实:这图书馆里的一切如同“南柯一梦”一样,不属于我。我明白,尽管同在一片天空下,相仿的年纪,但我们的生活境遇却是如此的不同。也许命运对每个人的安排不尽相同,但我不能因此而自暴自弃。唯有更加努力工作,在打工之余更加勤奋地阅读、写作,我才有机会转动命运的齿轮。
后来,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的习作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文章被一位老师看到,他觉得我的文采不错,刚好北京有家公司需要文案策划,他便推荐我去应聘,我便幸运地成为写字楼的一名“白领”。
回首那段与隔音棉“斗争”的日子,虽然艰辛,却也成为我打工生活中难以忘却的记忆,激励着我不断前行,追求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