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护士队伍 优化护理服务

——聚焦“护士风采”
湄洲日报 2024年05月15日

  编者按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发展护士队伍,优化护理服务”。为纪念第113个国际护士节,弘扬南丁格尔精神,展现我市护理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职业风范,增进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营造尊重护理工作者、支持护理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本期《卫生》从“我们夫妻是护士”“我当护士三十载”“硕士毕业当护士”“我的护理创新”“我的‘特岗’护理”“我的援外、援派经历”等6个方面,聚焦我市“护士风采”。

  他是我职业的老师和偶像

  我们夫妻是护士

  丈夫:庄耀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负责人

  妻子:林秋英,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室护士(讲述者)

  我叫林秋英,我和我的爱人是一对“双护夫妻”,相遇、相爱在职场,相知、相守在生活。

  我的丈夫叫庄耀宁,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工作。重症医学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作为一名男护士,他有体力优势,工作中更积极主动。记得他说过,“作为一名白衣天使,虽然没有那天使般帅气的模样,但我有一个天使的技能和一颗真诚的心,去守护我的病人,奉献我的力量。”工作中的他沉稳认真,甘于奉献。2019年,因工作需要,医院派他长期外出工作。我深知,他在工作中什么困难都不怕、什么苦都肯吃,面对问题都会迎难而上,但有一个小小“弱点”:他是一个非常念家的男人。春节期间,很少发朋友圈的他,在他的朋友圈发了一条女儿拜年的小视频。在视频下面,他写了一行字“小伙伴,有段时间没陪你玩了!”看到这个时,我就知道他心里非常想家了,但因工作他选择坚守。给我留下更加深刻记忆的是2020年的那个冬天,科室开科,他因工作需要连续半个月坚守在医院,累了就在值班室打个盹,随时处理临床工作中的问题,识别安全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生活中的他,是比较理性的人,是我坚强的后盾。许多人会认为男生在送花、送礼物时最有魅力。而我却认为,丈夫最帅的时候是在救助患者时、安抚家属情绪时、给实习生讲解救助注意事项时。在我眼里,他不但是儿子、丈夫、父亲,更是我职业的老师和偶像,他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莆田市最美护士、莆田市优秀护士等诸多证书及奖杯。

  在手术室里,护士不仅是医生最可靠的工作搭档,更是全程守护手术患者的幕后天使。我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需要加倍细心和耐心。同样的,在他眼里,认真工作的妻子,会发光发亮。“在每一台手术中,不管多着急的情况下,她都能保持细心和耐心。”“因为我们是同行,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就能够互相体谅和理解。”我们彼此都明白,护士是一份既崇高又令人有成就感的工作,扛起的不仅是一家生计,更是无数个家庭的希望。

  “双护夫妻”生活中,会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时刻。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还会选择护士作为自己的另一半吗?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更多是互相理解、支持对方、志同道合,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这大概就是夫妻两人都是护士最大的好处吧!”他这样评价道。

  我的护理成长之路

  硕士毕业当护士

  讲述者:林敏,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放疗科护理负责人

  今年是我成为护士的第10个年头。10年间,我从一个对护理充满好奇与憧憬的稚嫩学生,成长为一名在临床、教学、科研、管理领域都能独当一面的专业护士。

  2014年,刚从福建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本科毕业,我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追求,踏上了临床护理的征程。回想那时,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与收获。在忙碌而充实的日子里,我穿梭于病房间,细心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测量体温、血压到精确给药、打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全力以赴,确保病人安全舒适。尽管工作琐碎而繁重,但当我们能够确保病人安全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听到他们对我工作的肯定与表扬,看到他们康复出院时,那种欣慰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为了精进专业素养,我选择了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我成功考入中国顶尖的医学殿堂——北京协和医学院。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深入学习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的方法论,用以解决护理实践中的难题。这段学术之旅,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坚定了我的职业追求,使我对护理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20年,我硕士毕业后,选择重新回到曾经工作的医院——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重返临床一线。作为一名高学历的护士,我深知自己承载着更高的职业标准与期望。如何将所学知识精准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探索创新的护理模式和方法,是我持续努力的方向。

  幸运的是,医院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平台。目前,我担任放疗科病区护理负责人快2年了。自任职以来,我以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为工作核心,带领团队致力于持续优化服务流程,确保每位患者得到专业、贴心的照护。在繁忙的临床工作间隙,我始终保持对科研和教学的热情,积极申报省市级课题,希望用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我还担任莆田学院护理学院外科护理学的授课老师与校外辅导员,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学生们交流。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深知,只有不断传承和创新,才能推动护理事业的持续发展。

  当前,我们医院正迈向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考验,更是我们护理团队展现专业价值、实现职业梦想的绝佳舞台。作为一名硕士毕业的护士,我愿与护理事业同行,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努力,共同迎接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做一个眼里有光、心里有爱、脚下有力的护士。

  我们科室的“新质生产力”

  我的护理创新

  讲述者:郑丽明,市第一医院骨科二区护士长

  2018年,我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术后患者携带镇痛泵,不仅不利于下地,还存在着脱管的风险。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能否有更好的方法让患者能轻松活动、不被拖累?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和设计,我成功制作了一种术后镇痛泵便携袋。这个小小的创新,极大地便利了患者,也改变了我对创新护理工作的认知。原来,我既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创新来解决的。

  在首次创新成功的鼓舞下,我开始与科室护理团队深入探讨。我们集思广益,携手攻关,陆续研发出多种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如一种专科改良病号服、一种护理专用的改良病号裤、半软脊柱搬运板等。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效率,更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我们的创新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3次荣获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的奖项,联合项目获得了莆田市护理学会科协学术护理创新一等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未来创新之路的巨大鼓舞。

  我开始鼓励大家积极思考临床中的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比如,针对使用气垫床后患者坠床风险的问题,我们设计了改良型增高护栏;面对心电监护仪易被谵妄患者拖摔的情况,我们提出了改进方案。目前,我们科室还有2项护理创新项目正在积极申请专利。

  因此,科室成为福建省骨科专科护士教学基地。我期望通过这个平台,将我们在护理实践中孕育出的创新思维,像种子一样播撒到更广泛的医疗领域,形成医疗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握手的一瞬,便要洞察到患者需要

  我当护士三十载

  讲述者:杨雁峰,九五医院骨科总护士长

  我在农村长大,小时候胆子特别小。在我记忆中,妈妈做了好几次手术,当时年龄小,加之离县城远,年幼的我们只能静静地在家等着妈妈回家。从那时起,我一直在想象医院是什么样的,自己穿上护士服会是什么样的。

  后来,我真的穿上了护士服,在莆田一家部队医院实习。当时护士相对少,实习中后期我就承担了心内科、神经外科的特护。由于工作表现不错,我通过层层考核,留下来工作。刚开始,我被分配在普外科工作。伤病员没有家属在旁边照顾。因此,除了临床照护,生活照料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在我的精心照护下,他们重返军营,这让我感到自豪。我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胆小的女孩了。

  随着医院的发展,服务对象扩大到周边群众。我先后转战到了神经外科、骨科工作。护理重症患者,最需要的是镇定自若。我在重症监护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和倾听,比如握手的一瞬便要洞察到患者的需要,并尽力满足需求;比如一个眼神,给予他力量。当我的先生、我的爸爸、我的妈妈先后离开了我,我更能深刻体会到什么叫生离死别,更加走向了成熟。碰到这种场景,我会给家属一个拥抱,轻轻拍拍他们的背,给予他们安慰,因为我懂。

  小时候,我觉得医院是病人的避难所;当了护士后,我发现医院其实也是我自己的避难所。每当生活给了我艰难的挑战,护理经验几乎都能给我答案、给我安慰、给我教诲。我利用工作之余,自学大专、本科课程并取得毕业证书。我于2012年创建了莆田市第一家“骨科无痛病房”,2008年获得“莆田市优秀护士”,2015年获福建省“小鹰”基金奖,2018年获福建省优秀护理工作者。执业期间发表省级期刊论文20余篇,制作的“医用护理短裤”获实用型专利,制作的“小夜灯”及负责的莆田市课题《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健康管家系统在医院——社区一体化截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的效果。做好临床护理的同时,我把护理延伸到社区,进军营、进工厂、入家庭,每年下基层科普宣讲4场以上,得到广大官兵、群众的一致好评。

  30年,12000多个日日夜夜,见证了自己从一个小护士成长为护理管理者。我见证了医院蓬勃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护理专业质的飞跃。我们不再用钝的头皮针穿刺了,不用护理人自制棉签了,现在我们有移动护士站、智慧病房,还有科学的管理、更为人性化的护理……

  进了医院,护士们总会在您身边,我总会在您身边。从事三十载的护理工作,我无怨无悔!

  6年的援非岁月,一生的精神宝藏

  我的援外经历

  讲述者:陈琼容,市急救中心通讯调度科负责人

  2008年12月至2015年4月,我响应了国家号召,前往非洲的博茨瓦纳参加医疗支援工作。6年的援非时间,让我与非洲结下了不解之缘。

  尽管博茨瓦纳在非洲相对富裕,但在那里工作依然充满了艰辛。我所在的弗朗西斯顿仰加圭医院,是博茨瓦纳最大的2所转诊医院之一,负责着博茨瓦纳北方所有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治疗。病人数量众多,病种复杂多样,而医疗资源却相对有限。我们的护理工作不仅涵盖了专科护理,还包括了基础护理。护理工作量大,护士相对紧缺。

  每天,我们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博茨瓦纳是全球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我们对病人进行近距离接触和整体护理时,面临着随时可能被传染的风险,这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再加上工作环境恶劣、强度大,长达13小时的夜班对中国护士来说更是体力上的考验。

  每日早晨7时15分,接送车准时停在门口。7时30分,我抵达病房。我所在的女病房收治了多个科室的病人70多名,却只有我和另一名当地护士负责护理工作。我们不仅要给病人换药、给药、喂饭、床上擦浴,还要写交班报告、术前送病人、术后接病人等。由于艾滋病晚期病人和肿瘤化疗病人的血管弹性差,再加上他们的皮肤较黑,留置针的打入变得尤为困难。我细心完成这些工作,外国医生都称赞中国护士打留置针的技术高超。

  病房的护理工作告一段落,已是下午2时10分。匆匆吃完饭后,我又投入新的工作中去,因为还有入院的病人和术后的病人需要照顾。等交完班后,已是下午4时。

  有一次,我看到一名年迈体弱的女病人床单湿透,尿味弥漫整个病房。这名病人骨折且体型较大,更换床单的过程异常困难。当我帮她更换床单后,这名老人竖起大拇指来表示感谢。还有一次,我为一名大面积烧伤的30岁女病人换完药后,她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水,紧紧握住我的手说:“中国的护士好!”此时,我作为一名援外护士的成就感、荣誉感油然而生。

  作为援外队员,我们是对外交流的使者,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在博茨瓦纳期间,我始终遵守纪律,不仅把医疗技术传授给非洲医务人员,还努力传播中国人民的友谊,让非洲人民更加了解中国。这段难忘的医疗援助经历,以及医者仁心的坚守,是我一生的精神宝藏。

  虽然你听不见,但你的表达我懂

  我的“特岗”护理

  讲述者:张燕梅,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在这片既充满艰难挑战又满怀重生希望的重症监护领域(ICU),我日复一日地在生命脆弱与顽强的边界徘徊,为那些处于生命最关键转折点上的特殊患者,构筑起一道温暖而坚定的护航之墙。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ICU接收了一名年迈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他不仅身体状况极度虚弱,还伴有严重的听力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沟通问题成了我们之间最大的障碍,常规的语言交流对他几乎无效。这无疑为我们的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在重症监护的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次眼神的交流,都是传递爱与希望的桥梁。我开始尝试用简单手语、写字板甚至是肢体语言与他沟通。尽管我的手语并不熟练,但每当我轻轻握住他的手,用眼神给予鼓励时,我能感受到他眼神中流露出的信任和感激。为确保患者舒适和安全,我密切观察每一项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血透参数,细致入微地进行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的发生。在这里,我们的细心与专业就是患者的希望之光。

  为了缓解他的孤独与恐惧,我还特别安排了他的家人通过视频手语“通话”。虽然他们不能亲身到场,但这份跨越屏幕的亲情力量,无疑给了患者极大的精神慰藉。我也利用休息时间学习了一些基础的手语,希望能更有效地与他沟通,缓解其焦虑和不安。

  经过连续几天的精心照料,患者的病情终于好转。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仿佛都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满满的成就感和对这份职业无尽的热爱。

  作为重症医学科的护士,我们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心灵的慰藉者。面对特殊人群的护理挑战,我们用耐心、智慧和爱心,跨越了沟通的鸿沟。

  在重症护理的每一个艰难时刻,我愿成为那束穿透阴霾的光芒,为脆弱的生命注入力量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