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光

湄洲日报 2024年05月19日

  □陈俊洪

  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乡的影子在我心中逐渐模糊。

  那些曾经熟悉的村路、土墙屋,那些长者们的教导,那些社戏的唱腔,都仿佛成了遥远的梦境。然而,在这些梦境中,我看到了乡亲们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看到了他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

  曾几何时,家乡的村路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村民们过着简单而重复的生活。尽管生活不富足,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却出奇地一致——再穷不能穷教育。那些读过私塾的长者,常常坐在院中的藤椅上,向子孙们传授知识,他们就像一双无形的推手,不断提醒着乡亲们:求学之路虽难,但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光宗耀祖。

  家乡的社戏,“状元与乞丐”这样的传统曲目,已经深入人心,让乡亲们坚信,命运不是天定的,富贵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在乡村中,那些优秀的父辈们,在“文革”后抓住了机会,考上了大学,他们告别了家乡,踏上了改变命运的旅程,驶向未来。虽然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改变,但他们的思想依然纯洁,大多数人在学成之后选择回到家乡,提高了生活质量。

  而我们这一代的乡亲们,能考上市区几所公立中学的寥寥无几。每次周末,那些学子们从城区回来,邻里乡亲们都会热情地称呼他们为“大学生”,这让他们倍感自豪。家长们也是满怀欣慰,早已准备好了好吃好喝的,千叮咛万嘱咐,希望他们能考上大学,吃上国家粮,为祖宗增光。在那个时代,学子们的思想纯净,心无旁骛,一些人经过努力,最终考上了大学,改变了命运。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有的成为了专家、老师,也有走上了领导岗位。

  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乡亲们,他们的子女也在父辈的影响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各自成长。父辈们享受的国家分配、大学生就是“国家粮票”的政策红利已经成为过去,现在进入体制内工作,都需要通过考试,乡亲中的大学毕业生,通过努力,考上了各种工作岗位,有的甚至一家几个孩子都考上了公务员,这也激励着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自身的奋斗,实现人生目标。

  如今的乡村,已不再是过去的农村,城镇化进程让乡亲们都住进了楼房,有的还在市区买了房安了家。孩子们都在市区学校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参加各种培训成为常态,乡村的旧房子也空置出来,租给了附近工厂的外地打工人员,乡村中已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也看不到那些学子的身影。但是,流传下来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传统观念,依旧深刻地影响着几代人的人生。

  故乡的记忆,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乡亲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始终如一。这信念,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乡亲们,勇往直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