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死的香樟树,能否重焕生机?请看大国工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郑春辉以刀为笔、以木为轴,精雕巧镂《京杭大运河》,化腐朽为神奇、赋木雕予灵魂——

枯木上刻画“锦绣山河”

湄洲日报 2024年05月24日

▲放大镜下的精微透雕细节。

▲郑春辉在进行底稿构图设计。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上午8时,伴着耳边的“梆梆”声,我们踏进市美术馆大型木雕作品《京杭大运河》创作基地,迎面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精神一振。放眼望去,创作间内,9棵长12米多的香樟木依次排开,十几名雕刻师傅或手持电锯,或握着小号平刀、圆刀等刀具,分布在各木头工位处进行细坯精雕打磨。他们各司其职,现场除了雕刻的机器声外,不闻其他嘈杂声响。

  在创作间中间的显眼位置,大国工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郑春辉一手端着小铁盒,一手拿着粉笔,对泗阳台儿庄段的底稿进行再加工、再打磨。创作中的他神情专注,每当有好的构思灵感时,还会哼唱歌曲为自己助兴。

  “郑老师,您为什么要创作《京杭大运河》这件木雕巨作?”趁着郑春辉短暂的休息间隙,我们问出了心中的疑惑。他已拥有一件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大型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为什么还要耗费5年的心力和时间去创作一件120米的大型木雕作品?

  “选择大运河这一题材,是我对自己的再一次挑战。”相较于《清明上河图》,《京杭大运河》不管是在体量、篇幅还是内容上都更加巨大,所耗时间、精力都是他目前创作生涯之最。但《清明上河图》的成功经验,给了他再次挑战百米大型巨作极大的信心。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在郑春辉看来,京杭大运河,这条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运河,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传奇。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多年来,郑春辉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大胆尝试。在创作大型木雕作品《京杭大运河》中,他希望结合莆田木雕镂空雕、透雕、精微透雕等精湛技法,以独特的中国山水画构图设计,兼以宏大的视角、细腻的刻画,把京杭大运河繁华的漕运、沿岸城市的人文景观及其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立体形象地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人了解大运河,并向世人展示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雕刻工艺之美,从而充分发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为了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历史真实,他前后花费了5年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多次赴大运河沿线城市实地考察;之后更是闭关2年,绘制了8卷12米长,涵盖北方卷、中卷和江南卷三部分的《京杭大运河》木雕作品白描画作,预计用5年时间完成这一巨作。

  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作品,郑春辉带着我们一一体验了木雕创作的主要阶段。

  “粗坯阶段是决定整体雕刻走向的第一步,是整个木雕作品雕刻创作的基石所在。”郑春辉告诉我们,粗坯,是对整件作品大轮廓的初步定型,是原木从平面到立体转化的重要步骤。雕刻师傅需要具备一定的大局意识和构图能力,做到心中有图、手下有数、下刀有度。这十分考验雕刻师傅的技术。

  “我从事木雕工作快20年了。”在北方卷河北沧州段,粗坯雕刻师柯金发正一边手持电锯修剪多余部分,一边在修剪后的位置重新绘上图样。

  看着柯金发犹如拿玩具般举着电锯进行修剪,我们一时好奇,拿起试了下重量,感觉像扛了1袋2公斤左右的大米。不要说学着他修剪木头,光是一直拿着就要费好大的力气。

  我们站在工作台下方,看着师傅一刀一刀地修剪和雕琢,大木头上的船只、建筑、树木、人物及山川河流等景物逐渐层次分明地呈现出来,其线条、块面造型清晰,好像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一般。作品活灵活现,画面生动形象,令人感到十分震撼。

  “我们的作品采用了大量的镂空雕、透雕、精微细雕等技艺手法,很多地方需要用放大镜才能发现它的精妙之处。”郑春辉说,作品粗坯阶段完成之后,便进入漫长的细坯修光。这对雕刻师们来说,是耐心和毅力的双重考验。

  “木雕部分最难的就是细节线条,稍微手抖一点点,都有可能碰坏掉,因此需要很细心、很耐心,慢慢地把它们雕刻出来。”细坯师傅张飞凤一边小心地给一块长6厘米、宽4厘米的宫殿屋顶雕刻小米大小的瓦片,一边告诉我们,在雕刻中,常常分为多个层次,一层一层地雕出窗户、窗帘、人物、桌椅等,以表现作品的立体感,而这也是莆田木雕精微透雕的一种表现手法。

  为了体验精微透雕技艺有多难,在张飞凤的指导下,我们学着她的样子,屈起双腿,坐在一张高30厘米左右的小矮凳上,拿着一把直径有小米大小的小号圆刀,给屋顶修出小米大小的瓦片。

  看着师傅们简单的动作,我们亲自上手时,才发现什么是“台下十年功”。香樟木头的坚硬,以及对刀具的不熟练,让我们哪怕拿着一把“削铁如泥”的刀具,也没法轻易削下一片木屑,更不用说一天长达8个小时的蹲坐工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根本没有办法坚持下来。

  在几个月来的实地蹲点学习和多番的亲身体验中,我们有幸跟着郑春辉及其创作团队,一起见证大型木雕作品《京杭大运河》从一棵棵平平无奇的木头,到绘上精美画卷,再经由雕刻师傅们一刀一刻的精雕细琢,到如今初步成型的神奇过程。看着枯死的香樟木经由雕刻师傅们的双手,再一次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深感震撼,对木雕师傅们几十年如一日不懈坚持、刻苦钻研、守正创新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大型木雕作品《京杭大运河》自2023年3月27日开工以来,受到各级各部门高度关注,吸引众多媒体和游客前来参观,赢得点赞无数、好评如潮。目前,作品已完成第一期创作,正在进行细坯修光第二期创作。

  从一名“运河小白”到如今的“运河迷”,作为大型木雕《京杭大运河》音像留档工作专班驻点记者,4个月来,我们每天跟着雕刻师傅们,记录他们的日常创作,捕捉木头的细微变化,见证作品的不断完善,每天都被震惊、被感动、被激励。期待这一匠心打造的旷世巨作越来越精彩,延续不朽的雕魂,彰显艺术生命力和文旅融合发展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