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育人 为“心”赋能

——湄职院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打造高职院校新样板
湄洲日报 2024年05月24日

湄职院举行每周一期的心理沙龙活动。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连日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心理沙龙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月活动,让师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悦纳自我、丰盈内在、润泽生命。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必备的要求。该学院始终秉持“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努力打造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样板。

  心理服务“全方位”、心理测评“全覆盖”、危机预警“全时段”,精心打造“学院、系(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预警网格体系。该学院采购心理健康互联网平台,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采取“线下为主、线上结合”的方式,每周开放心理咨询服务时段近120小时,为学生们提供专业便捷的心理咨询服务;系(院)辅导员主持心理主题班会,与需要帮助的学生谈心谈话,并反馈至互联网平台与学院健康教育中心实时联动;每个班级均配备心理委员,提供心理支持;每个宿舍均设置心理观察员,确保服务到位。

  每学期初,该学院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全校学生实施心理测评,筛查出危机关注、重点关注和日常关注的学生,由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和系(院)学工人员进行分级管理和干预,持续跟踪学生心理动态,并实行“一人一档”电子台账管理。

  “危机预警方面,心理观察员和心理委员在日常宿舍与班级学习活动中发现的异常线索,均第一时间上报辅导员。”该学院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许星瑶说,辅导员核实介入,可及时转介至健康教育中心,并在互联网平台做好纪录。健康教育中心开放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访谈评估,并按需启动就医绿色通道,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心有阳光,一路芬芳。自2021年11月起,该学院定期举行心理沙龙,面向全市心理健康相关从业者开放,为多名心理咨询师及辅导员提供面对面的实操训练和案例督导。至今已举办40期,惠及千余人次,得到了市内心理专业人员的广泛赞誉与肯定。心理沙龙为全市心理健康队伍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同时,通过心理沙龙交流平台,学院心理服务积极走出校园、服务地方,先后在武警部队、进修学院、医院、中小学、企业等开展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多项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官兵、职工和师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去年,该学院与福建省精神卫生中心、莆田市慈康医院达成医校共建合作。通过开辟省内、市内心理门诊及住院治疗绿色通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义诊、团体辅导正念练习等系列活动,将医校共建高水平落地。特别是在全省范围内,学院率先试行专科医院精神科医生每2周1次入驻医务室免费坐诊,极大便利了有需求的学生及时就诊及后续规范治疗,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同时,学院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及良好的设施条件也吸引了省内高校的关注。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把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列为“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基地”,作为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实习基地,在学生实践、科研攻关、人才共育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这些年,湄职院在心理健康教育作了深入探索,专门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健康教育等服务;各院系建有健康教育二级工作站,狠抓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同时,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聘请10多名来自医院和学校专业人士为学院健康教育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目前,学院大力实施爱的教育,开展阳光健康跑、无偿献血、应急救护、垃圾分类等活动,让学生身心健康、自利利他,使每一名学生都有被需要的感觉,并逐渐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育人育心,为心赋能。许星瑶表示,该学院将继续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积极推进《关于推进福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生态,秉持“五育并举”原则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实效性、覆盖面,让心理育人工作更富温度、深度、力度。 吴伟锋 傅晋斌 陈伟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