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服务进乡村,为残疾人健康保驾护航。

“爱心助残驿站”内,为残疾人开展精准康复服务。
□全媒体记者 林晓玲 通讯员 许文泉 俞碧珊 文/图
共享社会文明发展成果,一个也不能少。城厢区创新建设“爱心助残驿站”,完善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多措并举促创业就业,为残疾人撑起“幸福伞”,形成了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截至今年4月份,城厢区共有持证残疾人12313人。身体的残缺,并不代表爱的残缺。
近年来,城厢区残联坚持以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残疾人生活保障、康复救助、教育就业、法制维权等工作,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为残疾人解难事、办实事,努力实现残疾人生活有保障、就业有门路、权益有保护、家庭有幸福、社会有地位,进一步提升残疾人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爱聚小站 真情暖心服务
6月1日,在华亭镇云峰村“爱心助残驿站”,1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餐厅、休闲室、康复室、休息室等配套齐全,每个残疾人还有专属午休床铺。几名残疾人围坐一起,一边做手工一边聊天,还有的残疾人在康复室锻炼,其乐融融。
这个建在家门口的驿站,成立于2021年11月,是全省首批“爱心助残驿站”试点,也是莆田市首家“爱心助残驿站”。
积极打造末梢助残服务新模式,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城厢区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林美华介绍,2022年依托华亭镇南湖村创建了第二个省级试点“爱心助残驿站”,2023年以点带面,先后在龙桥街道北磨社区、灵川镇桂山村、东海镇上亭村、凤凰山街道朱坑村、常太镇金川村挂牌成立了5家“爱心助残驿站”,全区达到7家,基本实现镇(街道)全覆盖,打造一个个温馨的残疾人家园。
爱聚小站,为残疾人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在资金保障和场所保障下,驿站服务本村持证残疾人,让他们在驿站内享受集中照护、娱乐健身等服务。华亭镇肢体二级残疾人王某云,在2015年颅内出血手术后无法正常行动,经过个性化康复,在治疗师定期服务下,身体状况获得明显改善。
依托“爱心助残驿站”,城厢区残联与城厢区医院每月至少联合开展一次送医下乡进驿站专场活动,并组织专业的康复治疗团队,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
此外,各部门、企业及爱心人士定期到驿站开展志愿服务,提供电影、图书、棋艺、书籍等,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将服务残疾人的触角延伸到“家门口”,也为他们创造自我价值提供了平台。“爱心助残驿站”已为7名残疾人提供保洁员、炊事员就业岗位,并为驿站及本村残疾人提供贴片、包装及穿鞋带等手工活,让残疾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
自驿站创建以来,城厢区共开展各种活动20场,服务残疾人1000多人次。创建“爱心助残驿站”做法入选全省“爱心助残驿站”典型案例,为全市唯一。
爱心助残 汇聚多方力量
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城厢区在国家级残疾人培训基地莆田市理工技术学校慰问困难残疾人代表、省级比赛获奖残疾人和理工学校残疾学生。据悉,全国助残日期间,城厢区残联共慰问困难残疾人80人,发放慰问金4万元。
爱心助残送温暖,点亮生活新期待。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坚持重点保障与特别扶助、“普惠”加“特惠”的原则,出台多项惠残政策。
林美华介绍,每年财政拨款2000万元发展残疾人事业,用于残疾人“两项补贴”、一户多残补助、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险、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困难残疾人慰问等。全区所有持证残疾人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及人身意外保险。
大爱无言,润物无声。近年来,区慈善总会每年救助困难残疾人50多万元,惠及150名残疾人,在全市各县区慈善救助残疾人方面走在前头,救助人数及数额均居全市第一。
为进一步提升扶残助残工作水平,城厢区残联创建了“满天星暖心助残志愿服务队”,集合社会各方力量,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诠释“星火传递,集善助残”的扶残助弱理念。
如今,这项志愿服务融入新元素,拥有更多元的服务内容。依托莆田市残联创建的莆善情、爱特平台,为300多名在平台预约的肢体残疾人进行居家康复指导。通过开通线上服务,组织省内外知名的专家(医生)针对孤独症儿童家长授课。去年,城厢区残联与城厢区医院、共青团城厢区委、城厢志愿之家、闽善行志愿服务总站等合作成立“满天星·石厝”残疾人健康服务中心,开通“残疾人就医评残绿色通道”,具有城厢区户籍且持有第三代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在城厢区医院就医检查、检验费用予以8折优惠,为全市首家。
联合力量,与爱同行。2019年,城厢区创建了全省首家由法院和残联共同设立的残疾人法律救助站,进一步畅通了残疾人法律救助渠道。今年3月份,城厢区残联与城厢区人民法院建立线上联动机制,为残疾人维权打造线上绿色通道,集结律师顾问、金牌调解员等多方力量,为残疾人撑起法治“蓝天”。
2018年,城厢区在全市率先启动“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让残疾人有了家庭医生;率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预约上门服务、邮寄、机构代收代送等方式,由原来申请人需到区残联提交材料的“最多跑一趟”调整为“一趟不用跑”;近年来,为240户残疾人量身定制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打破障碍,敞开大门,一项项举措,汇聚强大力量,用爱点燃希望,让残疾人生活更加美好。
爱之助力 实现人生价值
5月29日至31日,城厢区分别在东海镇、常太镇、灵川镇等地举办2024年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
残疾人也能“奔跑”在致富路上。城厢区残联始终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探索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加大辅助性就业扶持力度,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用更多的温暖关爱为残疾人士铺就“幸福就业路”。
按照“残联牵头、多方参与、合作共建、群众受益”的思路,城厢区着力破解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企业进不去、机构不愿做”问题,于2020年在东海镇莆田市珍中工贸有限公司建设“福乐车间”,如今,共有38名残疾人在这里稳定就业。
推动就业“新路子”,建立就业“新方式”,积极帮助残疾人精准就业。每年每人5000元,去年来扶持29名农村困难残疾人就业创业;共审核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95名;举办6期残疾人农村技术培训及1期职业技能培训,共194名残疾人参加培训;发放农村困难残疾人就业创业补助、灵活就业补助、安排残疾人就业补贴等;组织残疾人参加招聘会,输送基层就业指导员参加远程培训……该区打造残疾人就业“新家园”,有效促进残疾人就业残健融合。
该区还依托莆田市理工技术学校,以电子商务、短视频、直播、护理等热门行业为主要培训内容,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共开展20期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就业指导,参训学员覆盖全市四区一县,达到788人次。
就业是生活的基本保障,同时也体现了平等参与的社会权利。去年,城厢区9名运动员参加全省残疾人运动会揽获10金3银3铜,多个作品在省残疾人工艺美术文创作品展中获奖,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创业典型,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众人。
手牵手同撑“保护伞”,心连心共筑新家园,城厢区托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