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同学们在学习梳妈祖髻。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林英 文/图)今年初以来,湄洲第一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成立妈祖筵席面塑、妈祖髻、莆仙戏曲等社团,创新开设思政课堂,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每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该校五年级(5)班学生李鑫泽都会来到妈祖髻社团,用头簪、饰花、发卡、发胶等为模特梳发髻。“盘发为海,插簪为桨,青丝做缆,竖髻做帆”,这种湄洲女发髻相传为妈祖所设计,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培养“湄洲女发髻”技艺传承人,该社团老师黄秋梅特意向长辈请教,又悉心琢磨,逐渐掌握要领。这几年,她带学生去参加湄洲岛一年一度的湄洲女发髻技艺表演,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妈祖髻,体会“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
该校的妈祖筵席面塑社团也办得有声有色。每周三,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面团揉搓成各种海鲜形状。该社团是在妈祖信俗捏海人技艺传承人黄亚棋的指导下开办的。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大都能学会捏一些海洋生物。
按照培养个人专长、拓宽兴趣爱好、传承特色文化、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思路,该校以湄之韵·复兴乡村学校少年宫为载体,打造妈祖文化特色学习项目,启动海洋面塑创作,并组织开展相关比赛,建设妈祖海洋文化和思政课堂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作为全市首批莆仙戏进校园试点校,湄洲第一中心小学将莆仙戏曲纳入小学中年级音乐课、思政教学计划,确定每两周安排一节“莆仙戏曲”课程,并从《莆仙戏曲剧本曲谱选编》中选出莆仙戏曲。通过开设莆仙戏唱腔课、聘请老艺人进校授课等,让学生们近距离感悟莆仙文化魅力,助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得益于此,该校曾在全市莆仙戏曲唱腔比赛中囊括前三名,学校编排的莆仙戏《梅娘教子》夺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地方戏业余组金奖,实现莆田“小梅花”金奖零的突破。
下一步,该校还将把莆仙戏融入美术教育课程,发掘莆仙戏曲脸谱创作、戏服穿搭等内容,探索莆仙戏与美育、思政的结合之道,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