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高风险旅游项目系好“安全带”

湄洲日报 2024年06月08日

  □戴先任

  在旅游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为了吸引游客,各地景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推出网红吊桥、高空栈道、玻璃栈道、水上项目、蹦床气垫等高风险旅游项目。这些高风险旅游项目能够让游客玩得过瘾、玩得刺激,受到一些游客的青睐。

  景区重视消费者的旅游体验、消费体验,这是在迎合旅游业转型升级,值得肯定,但一些景区没能兼顾好玩与安全,忽视安全性,让高风险旅游项目成了事故高发项目。比如玻璃栈道成了“网红”之后,一些景区纷纷上马这一项目,实际上很多玻璃栈道存在安全隐患,也引发了不少安全事故。

  今年“五一”,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假期出游提示,提醒广大游客谨慎参与高风险旅游项目,这样的提醒很有必要。游客要提升安全防范意识、风险意识,谨慎评估自身身体状况,量力而行,注意自身安全,要谨慎参与高风险旅游项目。

  笔者认为,要化解高风险旅游项目风险别止于提醒。不仅是游客,景区管理者更应履行好自身的安全管理职责,确保景区安全。景区管理者对安全性与游客的旅游体验要能做到兼顾,把安全性放在首位。让游客安全是必须坚守的底线,不容逾越,不能为了让游客玩得过瘾、刺激,而将安全抛之脑后。游客选择这些具有危险性的项目,是相信景区会做好安全防护,景区要为游客的安全负责,要确保万无一失。

  而像高空栈道、玻璃滑道等新兴项目,还存在标准缺失、监管缺失,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文件与标准,这也导致这些项目隐患重重,得以野蛮生长。一些“网红”高风险旅游项目,虽然受到一些游客青睐,但往往处于监管盲区、监管死角,如同“漂亮的毒蘑菇”。

  对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旅游景区重点监管,对“步步惊心”、玻璃栈道等高风险项目应强化监管措施,督促景区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景区要加强管理,对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要进行专业的培训。而像一些不适合参与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游客,景区也要尽好劝阻的义务。

  关键还要堵住安全漏洞,要尽快制定相关标准,填补标准空白,监管要能及时跟上景区新兴项目的发展,要对这些新兴项目予以必要规范,系好“安全带”。对这些当下正火的“网红”项目、热门项目,监管不能“黑屏”,要把这些项目纳入监管范畴,填补监管空白。

  只有形成各方合力,才能消除高风险旅游项目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能让高风险旅游项目在景区野蛮生长,而要在安全的轨道内前行,要化解风险,确保游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