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

湄洲日报 2024年06月08日

  □刘永宗

  家乡莆田的端午节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记忆的宝盒里。那遥远的童年,那亲切的乡音,那独特的习俗,如同一幅幅画卷,在我心中缓缓展开。

  莆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龙船。”端午节在老家又唤作“五日节”,按照传统习俗,农历五月初一,要吃米糕过节。把大米磨成浆,发酵后加上白糖蒸熟,新出笼的米糕热气腾腾,口感松、软、绵,堪称美味。初二包粽子。母亲会提前几天浸泡糯米,准备好粽叶和各种馅料,只为在初二为家人包上一锅香甜的粽子。咬一口刚出锅的粽子,满嘴都是糯米和粽叶的清香。初三吃螺,指的是家乡海边特产的小麦螺,传说要是脖子短的人,这天买螺回家吸螺,脖子就会变得修长而美丽。初四要在门框两边插上艾草,驱邪消灾。初五早晨,人们会去采集“午时草”。到了中午,母亲将午时草放入大锅中煮水。同时,还会将蛋和带有根、叶、壳的整株黄豆清洗干净,与午时草一起下锅蒸煮,屋子里弥漫着青草的清香。

  到了初五这天,有些村镇会举行“爬龙船”比赛。乡亲们还会组织龙鼓游唱队举着牌灯、敲打鼓点,穿行于大街小巷,祈求乡人平安吉祥。

  家乡的端午节,如同一根牵动乡愁的丝线。细细想来,已经二十余年未曾在家乡过端午节了。记忆里,每个端午节前夕,外婆总会小心翼翼地提着一篮精心准备的“虎蛋”来到我们家,里面装满了未煮的鸡蛋或鸭蛋,蛋的上面细心地放置了“挂豆钱”和“纸老虎”的剪纸。同时,外婆还会为我们兄弟姐妹带来几套新衣裳。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穿在身上,感受节日的喜悦和外婆的慈爱。那个时候,外婆身体硬朗,健步如飞,嗓音洪亮,常常是人未到声音先到。“挂虎蛋”的习俗寄托着浓浓的爱意。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到端午节都要来到凡间为非作歹,特别是伤害无辜的小孩,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这可把妈妈们急坏了,纷纷到庙里烧香拜佛。女娲娘娘闻讯去找瘟神理论:“今后不许伤害我的嫡亲孩儿!”瘟神自知不是她的对手,便问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每年端午节,我会让我的嫡亲孩儿在胸前挂上一只蛋兜,不许你胡来。”从此,端午节挂蛋兜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每到这天,母亲们便将蛋煮熟挂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

  如今,远离故乡,那些用五色丝线编织的蛋兜,可以盛满黄黄的鸭蛋和鲜甜的桃子,却盛不下满满的乡愁;当年和小伙伴们非常热衷的“端午立蛋”游戏已成了遥远的回忆;当年带“挂虎蛋”来的外婆已别离尘世,想来不胜唏嘘。

  在异乡的日子里,端午节总是带给我别样的感慨。我都会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家乡的亲人们都能平安健康,幸福吉祥。而那份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也如同午时草的清香,穿越时空,永远弥漫在我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