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台一家亲 共绘“同心圆”

——北岸经开区立足优势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湄洲日报 2024年06月14日

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园。 全媒体记者 杨怡玲 摄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通讯员 陈琛 林孟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北岸经开区依托妈祖文化资源及独特港口优势,结合正在打造的“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台湾端午节也赛龙舟,在莆田观看龙舟赛,如同在家乡一般亲切。”6月10日,北岸经开区吉了寨海上龙舟竞渡,在莆台胞闻讯赶来,呐喊助威。

  吉了寨所在的吉了港(即今日东吴港),是天然深水良港,与台湾鹿港遥遥相望。一水相连、一脉相承,声声龙舟鼓,浓浓两岸情。

  去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明确指出“支持莆田以妈祖故里、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等为载体,深化对台交流合作。”

  北岸经开区拥有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频繁的贤良港天后祖祠,是全国首个“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的核心区,也是大陆离台湾直线距离最近的40万吨级港口所在地。

  立足优势,向“融”起势。北岸经开区党工委书记于晓栋指出,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营造一流对台发展环境,吸引更多台资台企来北岸投资兴业,为两岸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妈祖文化情牵两岸

  6月4日下午,台湾桃园竹柯蔡宗亲会理事长蔡天助、创会理事长蔡景明、荣誉董事长蔡德宏等一行来到北岸贤良港天后祖祠参访。

  3天前,同样来自台湾桃园的中坜区天圣宫也恭请分灵妈祖抵达贤良港天后祖祠。

  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以来,贤良港天后祖祠内,台湾各地进香团、考察团络绎不绝。

  第一次组织进香团来谒祖进香,给台湾彰化南瑶宫老四妈会代表廖振源留下深刻印象。他向妈祖行庄严的三献礼,表示以后要常来,与天后祖祠保持交流互动,越走越亲。

  “随着‘妈祖回娘家’‘妈祖海祭’非遗品牌打响,越来越多的台胞前来谒祖进香。据不完全统计,贤良港天后祖祠每年举办的大型学术活动、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妈祖文化民俗活动等达10场以上,接待台胞20多万人次。”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董事会董事长林自弟说,眼下北岸计划在贤良港天后祖祠海祭广场建设闽台妈祖信俗传承中心,已完成规划方案,项目建设得到台胞们的支持。

  “台湾妈祖庙盛行庙口文化,汇聚很多年轻人,产生了结合电音和台湾传统民俗艺阵的电音三太子等特色表演。”台胞陈明正期待闽台妈祖信俗传承中心早日建成,成为莆田庙口文化的阵地。来自台湾高雄的他,老家有个和莆田古称相似的地名,叫“兴化里”,为此他把莆田当做第二故乡,把台湾的街舞文化传授给北岸的孩子,培育发展庙口文化。

  在贤良港天后圣殿,台胞林陈国豪带着一批游客参观,一路来到林氏民居孝悌文化体验馆,讲解起林氏祖训的内涵及妈祖行善济人的故事。作为莆田九牧林的后代,林陈国豪怀着对祖姑妈祖的情怀,来到莆田创业,闲暇之余担任孝悌文化体验馆义务讲解员,传承妈祖孝悌文化。

  在山亭镇山柄村,有一片林陈国豪的牛樟树种植基地。站在基地里,他摘下一片叶子介绍,牛樟树种植三年左右,就可以剪叶,萃取精油做成面膜、手工皂等日用品。牛樟芝还可以制作牛樟酒、牛樟茶等。

  今年4月,北岸农业农村局联合山亭镇政府举办“闽台融合乡建乡创项目”签约仪式和植树活动,山柄村村民委员会与林陈国豪的福建华胄医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

  “我们公司是北岸经开区招商落地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园的第一家台资企业。”林陈国豪说,他引进台湾牛樟芝,在山柄村种植45亩共2000棵牛樟树,进行产、学、研多渠道发展,携手台胞参与乡村振兴,帮助当地群众就业,促进两岸共融共通。

  记者了解到,山亭镇入选2024年度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集镇。接下来,北岸经开区将积极推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建设,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医”路同行共融发展

  上月,海峡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园内,继首个台资企业莆田市吉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试投产后,又迎来睡安智(莆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落户。

  吉宜、睡安智两个项目皆为台胞黄奇卿引进。吉宜医疗项目主要生产齿套型止鼾器、义齿及牙齿矫正器材等。睡安智医疗项目专注生产种植牙机器人设备。

  黄奇卿曾任台湾医科大学讲师,退休后从事牙科事业,是专业口腔医师。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他看好莆田发展前景,以名下的台湾四季天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莆田市吉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生产齿套型止鼾器、义齿及牙齿矫正器材等4款牙套产品。这是海峡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园首家入驻的试投产台资企业。今年4月试投产,计划9月正式投产,达产后预计年销售额5000万元。其中,他研发的“齿套型止鼾器”已申报福建省“闽台合作引智专项计划”,该项目获得中国台湾、欧盟以及美国FDA专利。今年5月注册的睡安智(莆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他在海峡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园入驻的第2家公司。

  “机械臂3D植牙断层扫描技术的发明是牙科植牙的一项突破,获得中国台湾地区中华创新奖及第十六届俄罗斯阿基米德发明银奖。”睡安智(莆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负责人周金腾说,公司正抓紧前期筹备,明年3月投产后,黄奇卿将担任产品技术研发及产品应用的指导、学术推广与诊断专家。

  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2019年11月,经国台办批复,在莆田设立全国首个“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地处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的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园是合作区建设的核心载体,也是妈祖大爱健康城的重要配套工程。园区由政府主导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运营,打造东南最大医药医械生产基地、两岸生技产业合作示范基地、核医学园区、民营医院医药医械集采中心。

  当前,北岸经开区成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小组,由管委会主任担任组长,成立福建兴北园区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海峡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园运营管理。

  福建兴北园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欧学林表示,自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台利民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台胞台企在大陆投资兴业的信心。海峡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园以量身定制厂房、出让、出售三种模式提供的厂房。在租金上,前三年享受100%补贴,后三年享受50%的补贴。对入驻的台资台企实行“一企一策一专人”服务,从企业落地办证,到装修、投产、运营,实行一条龙服务。为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办理争取绿色通道,把原本半年的办证时长,缩减到3个月,积极承接台湾医疗健康产业转移,在融合发展中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前不久,两岸企业家峰会生技组来莆开展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专题调研活动,在北岸经开区参观了两岸生技园以及瑞仕潜力少年医教中心等,了解我市立足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有关情况后指出,莆田医疗健康产业有基础、有优势,两岸企业家峰会将支持莆田推进两岸医疗健康合作,促进莆台两地融合发展。

  对台铁矿“朝发夕至”

  在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工作人员记录:

  5月31日凌晨6时45分,装载7.7万吨铁矿石的“中港世纪”轮,从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10号泊位驶向台湾高雄。

  6月3日上午10时12分,装载2.5万吨铁矿石的“红宝石”轮,从罗屿作业区驶向台湾高雄。

  6月5日深夜10时11分,发自台湾高雄的“金海强”轮,在罗屿作业区10号泊位装载7.2万吨铁矿石,驶向台湾台中。

  地处湄洲湾北岸的罗屿作业区,是台湾钢铁行业在大陆的最佳铁矿石中转港口和储运基地,也是全国最大对台铁矿石中转码头。

  “这里相当于一个当天可达、随用随取的‘海上矿山’。”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队长姚瑶介绍,莆田口岸已开通直航中国台湾台中港和高雄港2条航线,常态化实现货轮“朝发夕至”。

  作为世界最大40万吨铁矿石船靠泊接卸的港口,2023年罗屿作业区对台湾地区铁矿石中转量达360万吨,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为东南地区原材料供应开辟了全新物流通道。

  聚焦台胞台企所需所盼,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工作人员24小时进驻港区,优先办理载运大宗物资的往来闽台船舶,对符合条件的船舶一次性办结入出境手续,提供网上预报预检、“7×24小时”边检通关保障等通关便利,实现船舶到港“零等待”作业、离港“零延时”验放。

  通关更便利,运营成本更低,两岸货运航线更加快捷畅通。

  两岸一家亲,融合向未来。北岸把与台湾的“多缘”,凝聚成两岸“同心圆”,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