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专家对枫亭发现的一棵疑似千年古荔进行实地调查鉴定——

守护“绿色文物”

湄洲日报 2024年07月05日

  6月25日,本报刊发《枫亭发现一棵疑似千年古荔》一文,“湄洲日报”微信公众号也转发推送相关报道,引发关注。连日来,市、县相关部门前往实地调查、鉴定。

  市园林科学研究中心承担着园林绿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对全市规划区范围内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上报古树名木认定申请、发文公布、挂牌等。当天,市园林绿化中心副主任、市园林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许建泉率高级工程师史美娟、张子扬等一行5人,会同枫亭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枫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丽萍及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知名蔡襄文化学者郑秋鉴,文史与考古爱好者苏庆敏等人,冒着酷暑,来到枫亭镇九社村林厝疑似千年古荔现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专家调查组工作人员认真测量古荔相关数据,定位坐标,记录现场情况(如图)。郑秋鉴和苏庆敏引经据典,介绍枫亭人文历史,尤其是“留居道故园”和蔡襄《荔枝谱》的相关情况。

  郑秋鉴介绍,留居道,仙游县枫亭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出判莆田县,后累赠尚书左仆射。父留从愿任漳州刺史,叔父留从效原籍泉州,自小定居枫亭赤湖留宅。明代王世懋《闽部疏》(1585年)记载,“枫亭驿荔枝甲天下,弥山被野”,“荔枝以兴化府枫亭驿为最,长乐县次之”。枫亭栽植荔枝的历史上可追溯到唐代,至宋代已“烟火万家,荔荫十里,又号荔城”。北宋名臣、枫亭人蔡襄对荔枝的生长环境及品种、栽培、加工等方面多有研究,其所著我国古代第一部荔枝农学专著《荔枝谱》,详细介绍了陈紫、江绿、绿核、粉红等32个品种,尤推崇家乡的陈紫荔枝,称其色香味“为天下第一也”。

  在古荔树现场,许建泉发现树旁还有2座规模不小的古建筑。其中一座林氏古厝石刻记载着乾隆年间林氏家族从忠门迁徙至枫亭九社的历史。

  苏庆敏还特意带领专家调查组一行参观离古荔300米处的留居道家庙、东宅小学校园内外等地。郑秋鉴说,古籍记载,留居道故园原有移自安南(今越南国)的荔枝18棵,至清代仅余5棵。上世纪在东宅小学校园内外发现3棵,想不到后来在留居道家庙附近又发现1棵。

  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名木和一、二级古树由省人民政府古树名木主管部门认定和公布;三级古树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古树名木主管部门认定和公布。树龄在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实行一级保护;树龄在300年以上不满500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实行二级保护;树龄在100年以上不满300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实行三级保护。城市规划区内的三级古树实行二级保护,二级以上古树实行一级保护。

  记者从市园林科学研究中心了解到,根据《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古树名木树龄的鉴定方法主要有文献追踪法、访谈估测法、年轮与直径回归估测法、年轮鉴定法、针测仪测定法、CT扫描测定法、碳-14测定法等。史梅娟等专家认为,超过500年的古树名木树龄不建议“树心穿刺取样”,一般首选文献追踪法。

  许建泉告诉记者,专家调查组已将现场调查材料交由专业机构鉴定。对此次发现这棵疑似千年古荔,市园林科学研究中心将成立课题组,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利用方案。此外,将再次对全市荔枝资源分布情况展开摸底调查,邀请古树名木专家对500年以上的古树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加大古树名木日常巡查力度。

  7月1日,仙游县林业局绿化办主任郑凌生也带队前往枫亭镇九社村林厝疑似千年古荔现场调查。

  古树名木是城市记忆,是文化载体,是历史的象征和延续,被称为有生命的绿色“活文物、活化石”。郑秋鉴表示,时值荔枝飘香时节,村民们希望政府部门围绕枫亭古荔文化,做强蔡襄文化,打响蔡襄故里品牌,为乡村振兴加油。 全媒体记者 李俊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