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峻
这个夏天,我被路明一本薄薄的《弄堂里的西西弗斯》圈粉。
弄堂是上海和江浙地区的一种小巷,它们通常是由连排石库门建筑构成。弄堂之于上海,正如胡同之于北京,弥漫着一座城市独有的烟火气息。世世代代的上海人就是日日穿梭在一条条狭窄悠长、熙熙攘攘的弄堂里,度过了他们漫长而又平凡的一生。西西弗斯则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悲剧人物,他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国王,曾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最后,因为触犯了众神,被惩罚每天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由于巨石实在是太重了,每每未到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只能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着同一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于是,西西弗斯的生命也就在这样一件无效而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背景下,有许许多多“阿拉上海人”毕生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生活而奔波。他们就像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一样,不断重复着看似无望的努力,与命运抗争,也跟命运和解。他们在弄堂逼仄的空间里,在时代更迁或是命运变故中,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用平凡的坚守诠释着自己的骄傲与尊严。
本书的作者路明是位物理学博士,大学教师,出版了《名字和名字刻在一起》《出小镇记》等书籍。作为一名非虚构写作者,他以极大的真诚和坦率,挖档案、做访谈、追踪家族史,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换回了一个又一个掏心窝子的生命故事。
《弄堂里的西西弗斯》是一本注入情感的作品。全书15个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大上海近百年来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历经战争逃亡、计划经济、文革浩劫、改革开放、国企改制,从老房子的拆迁,到下岗工人的困境,再到勤俭持家的低保户生活,上海弄堂里生活场景中的每一位人物、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每个故事都不长,但都是值得反复回味的普通人在大时代下的厚重记忆。路明以一名理工男凝练的语言、温暖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十几位上海百姓平凡琐碎的生活故事,构建出一幅以大上海为底色的深沉厚重的生命画卷。他的文字真诚朴实,并未刻意堆砌华丽煽情的辞藻,却自带深沉与淡然,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在这些故事里,有抗癌女孩的乐观,有老上海人的优雅,有守候故土的执着和坚韧,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迷茫。他们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每个人都在努力而认真地生活着。不论是每天为员工烧菜的沈厂长、会修钢琴吉他的爷叔,还是黄埔老军人赵先生、熬过那些黑暗日子的沈家人,都在用微不足道的默默坚守,支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在命运的跌宕起伏中,展现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映射出上海这座城市背后的烟火故事。掩卷沉思,我们才深深懂得,大上海的骄傲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灯火璀璨,更是那些生活在一条条弄堂里的不起眼的西西弗斯们,“城市像一把巨大的筛子,人在剧烈震荡中不断地跌落,碰撞,失去重心,迷失方向。挣扎下来的人,过个几年,大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网眼,漏下去,各安其位。”
《弄堂里的西西弗斯》是一本关于坚持与希望的好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深情的上海,一部平凡人的百年史诗,一座城市的烟火和脊梁。正如作者路明在书中所写的那样:“经历了如此漫长跌宕的岁月,一个普通人遭遇的一切生离死别,都只是‘小离别’。无数人被历史的车轮碾过,零落成泥,无声无息。”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宇宙长河里的一粒微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西西弗斯。平淡的日子里或许会有那么几个与生活赤膊相对的高光时刻,最终也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推石上山,看似徒劳无功、漫无目的,但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坚定前行、逆流而上,为生活,也为自己。因为,在“命运面前,一个人的悲欢是很渺小的,但这是他们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