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屿作业区鸟瞰。
全媒体记者 杨怡玲 摄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通讯员 陈琛 吴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奏响了将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最强音。北岸经开区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依托港口资源和区位优势,抢抓临港产业发展新机遇,加快推进“一康城两基地五组团”战略布局,以实干担当把改革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炎炎夏日,北岸党工委书记于晓栋深入一线,调研福建优星欧派新型建材项目,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问题,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总投资8.02亿元的福建优星欧派新型建材项目,占地约320亩。项目建成后,计划引进2条全球领先的石膏板生产线,把固废变废为宝、高效利用,生产新型环保纸面石膏板,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福建优星欧派新型建材项目是北岸经开区推动“一康城两基地五组团”战略布局的系列项目之一。
打开北岸经开区临港产业发展布局图,清晰呈现“一康城”妈祖健康城,“两基地”罗屿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和湄洲湾“煤”“电”一体化基地,分布的“五组团”分别是东吴热力产业园、东吴低碳绿色经济产业园、LNG循环产业示范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园、金鹰绿色纤维产业园。原本贫瘠的盐碱地、荒凉的砂石滩上,崛起一座现代化滨海新城。
北岸经开区三面环海,坐拥湄洲湾、平海湾,海岸线长约75公里,深水岸线15公里,是莆田打造“通江达海战略港城”的主阵地。独特的港湾优势,迎来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形成临港产业集群。如今,北岸经开区拥有全省首个40万吨散货泊位、入驻湄洲湾火电厂、国投湄洲湾煤炭基地、赛得利差别化纤维,辐射带动全球首个十万吨级海水提钾、闽宁合作双向投资标志性工程哈纳斯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重大临港项目落户。
招大引强,做大做强,北岸经开区持续放大临港产业优势的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一康城两基地五组团”产业建设,临港、生命健康、文旅三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奋力打造港产城联动发展新高地。
港口再创佳绩
7月15日,伴随最后一件沉箱平稳着落基床,罗屿作业区8号泊位工程28件沉箱圆满完成安装,标志着我市第二个超大型矿石船泊位建设进入关键阶段。
“码头为重力式沉箱结构,单件沉箱最重达4518吨,底宽18.2米、长19米、高25.9米,相当于在海上移动的9层高楼,是现代港口建设的‘筑基利器’。”罗屿港口开发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徐新尧介绍,眼下工程已倒排工期,施工人员挂图作战,力促8号泊位早日建成投用。
罗屿作业区8号泊位项目规划建设1个30万吨级矿石卸船泊位,其水工结构按靠泊40万吨级矿石船设计,岸线长度401米,设计年通过能力995万吨,陆域总面积19.61万平方米。作为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矿石码头,罗屿作业区已建成的罗屿9号泊位能满足40万吨级矿石船常态化靠泊接卸,通过集铁路、公路、水水中转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将来自巴西、澳大利亚等地的铁矿资源中转到福建、江西、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等区域。
随着8号泊位建设,进一步推动罗屿成为东南沿海能源矿产进口的重要口岸和大宗散货接卸中转基地。罗屿港内,在建的还有11号和12号泊位、拟建的有13号、14号和15号泊位,已投产的有9号、10号泊位,已初具连片开发规模,将推动罗屿作业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湄洲湾港大宗散货码头的综合竞争力。
记者从北岸东吴港务站了解到,今年以来,东吴港区货物吞吐量不断提升,上半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954万吨,同比增长6.77%,历史首次连续四个月单月吞吐量破500万吨,其中6月吞吐量完成601.07万吨,为今年单月吞吐量新高。
持续释放“热能”
罗屿大宗商品储运基地作为服务辐射东南沿海区域和台湾地区的唯一基地已初步列入国家布局规划。湄洲湾“煤”“电”一体化基地也在顺利推进。
湄洲湾煤炭战略储备基地获得国家发改委煤炭司明确支持。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二期3号堆场工程顺利开工,2号堆场已开展前期工作,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助推国家“北煤南运”战略实施。
湄洲湾被誉为一颗美丽的“海上明珠”,是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的交会点,也是福建电力系统南北交汇的十字路口。看中这方天然良港,国投云顶湄洲湾电力有限公司入驻北岸经济开发区,现装机容量占全省火电机组12%,为在闽装机规模最大的国有燃煤电厂。
“自首台机组投产以来,湄洲湾公司累计发电1595.64亿千瓦时,产值564.45亿元,纳税42.05亿元。”国投湄洲湾电力总经理王宇介绍,在“双碳”政策引导下,电力行业进入能源转型期、改革深化期、新型系统构建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公司按照“一主两翼、固本开新,加快向综合能源服务公司转型”的总体发展战略,推动电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主”即做强做优电力主责主业,扩大了高效火电机组规模,提升市场话语权,担当煤电能源供应“压舱石”“稳定器”。
“两翼”其中“一翼”在东吴港建设618亩热力产业园。北岸经开区依托湄洲湾火电厂强大热能优势,导入一批粮油加工、食品制造、纺织制作、医药行业等用热大户相关产业,进一步优化布局、延链强链,打造热力产业集聚高地。
毗邻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和国投湄洲湾电厂的年产10万吨海水提取氯化钾项目(一期)是国际上首个10万吨级海水提钾工程,项目投产后,将弥补我国陆地钾肥资源短缺的局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新途径。
北岸经开区有优质的海水、良好的港口,还有国投湄洲湾电厂源源不断的能源供给,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海水提取氯化钾项目可持续生产提供保障。
该项目与国投湄洲湾电厂签订供热合同,利用电厂发电后的低压蒸汽,作为海水提钾所需的能源,实行绿色节能生产。目前,供热管道已经建好。
眼下,国投湄洲湾电厂正筹划推进建设北岸经济开发区的区域供热管网,辐射东吴热力产业园区、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园区和妈祖国际健康城等园区,引进更多用热企业。
“两翼”的另“一翼”为布局新能源项目。今年1月,北岸经开区东乌垞100兆瓦集中式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完成备案。
作为清洁能源与水产养殖的跨界融合,渔光互补光伏项目符合我国“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也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先行地,同时提升渔、电、环保的价值,收获经济与生态的效益双赢。
高效利用东吴港区后方滩涂、养殖水域及陆域,北岸经开区拓展东吴低碳绿色经济产业园。锚定“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综合布局木兰溪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助力“无废城市”建设。今后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还将扩大项目规模,建设东乌垞A区二期项目,立体发展“渔光+渔旅+研学”产业,创新海洋综合利用,满足火电与新能源发电共济并存的碳中和要求。
充分利用“冷能”
既有热能,又有冷能。
烈日当空,海风拂面,湄洲湾港东吴港区,哈纳斯莆田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现场,莆田哈纳斯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工程部码头工程师许泽坤指着海面上立起的桩基介绍,目前已完成试桩工程10根钢管桩,火炬引桥工程4根钢管桩。陆地上正协调一期建设项目用地,建设2个20万立方米LNG储罐、工艺工程区和公用工程区。
哈纳斯莆田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是宁夏在福建投资的第一个重大能源项目,也是国家天然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闽宁合作双向投资的标志性工程,列入了国家发改委《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
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包括陆上接收站工程、配套天然气外输管道工程及水上码头工程,建成后年接收LNG总规模将达1000万吨。其中,一期工程包括1个LNG专用泊位、2个20万立方米LNG储罐以及配套的工艺、公用工程及辅助工程设施等,年接收LNG能力565万吨;二期工程将增加6个22万立方米LNG储罐和1个LNG接卸泊位。
项目建成后,每年的供气量可达到140亿立方米,可替代近1700万吨的煤炭,减排效果相当于种植了7000多万棵树木。每年产值约300亿元,将有效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将利用配套天然气管道与国家天然气管网实现互联互通,通过“全国一张网”,辐射全国其他省市。
同时,北岸经开区提前谋划布局LNG循环产业示范园,待哈纳斯莆田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充分利用哈纳斯LNG冷能优势,深度探索冷能在空压储能、冷能制氢、冷链物流、体育休闲等领域的运用,吸引大型冷链物流、食品贸易及食品加工企业入驻,拓展和完善LNG产业链。
优服务、促发展。北岸经开区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依托“一康城两基地五组团”战略布局,掀起绿色高质量发展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