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邑焕新颜

——涵江区新县镇多措并举推进全面乡村振兴
湄洲日报 2024年08月01日

  百年古邑铺展振兴新貌。

  张洋村即食玫瑰产业既美化环境,又联农共富。

  □全媒体记者 周凌瀚 通讯员 林亦霞 翁世伟 姚庆兵 文/图

  党旗引领振兴路、产业腾飞共富裕、文化赋能新发展……涵江区新县镇发挥党建优势,用好特色资源,凝聚发展合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实现新飞跃。

  发挥党建优势引领乡村振兴,构筑产业联盟携手共同富裕,特色文化赋能注入振兴活力……新县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密结合全镇发展规划,以“千载郑樵志、百年古邑府、十里湘溪景、一篇外坑史”为主线,积极探索和培育农村新业态,不断迸发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党建引领和美新景

  7月28日,在新县镇张洋村,田螺山果蔬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即食玫瑰种植园,花农们正将部分被风雨吹倒的玫瑰苗扶正培土。“供水供电有没有影响?有需要向村支部报告,我们全力支持!”驻村第一书记薛磊来到这里,查看台风“格美”对玫瑰园的影响,并指导复工复产。

  走进张洋村,清澈的湘溪潺潺流淌,道路两旁的空地里、村民庭院的花圃里,一簇簇玫瑰蓬勃生长。“我们正在推广玫瑰庭院经济,让群众在自己家门口的边角地或者公共绿化带,认领种植,由企业兜底收购,既美化环境,又联农共富。”薛磊说道。他口中的企业,便是张洋村依托市级人才驿站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引进的田螺山(福建)康养小镇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自2021年担任张洋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薛磊以村为家、身先垂范,带领村党支部党员建强支部战斗堡垒,凝心聚力抓党建引领、集智借力促产业发展、激发活力建和美乡村。

  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乡村振兴也就有了“领头羊”。近年来,张洋村邀请浙江乡立方集团等团队为乡村振兴发展把脉定向,因地制宜建设了亲子戏水区、垂钓露营区、房车营地等场景,结合25亩无刺即食玫瑰园,“夹漈先生”文化IP以及水稻川芎轮作产业园,打造农文旅融合新业态。

  在党旗引领下,张洋村也焕发出乡村文明“新气象”。村支部倡导设置了“桃源张洋奉献奖”,表彰在乡村建设中无偿捐地、志愿服务的党员群众,有效唤醒了村民乡村振兴主体意识。流动党员林腾在事业稳步发展之后,不忘回报家乡,积极响应奖教奖学倡议,与公司领导班子共同捐资300万元,注册成立了莆田市湘溪奖教励学基金会。仅去年,基金会就奖励了63名优秀学子,发放奖教励学金25.95万元;奖励23名新县镇优秀中小学教师,发放奖金、补助慰问金17.79万元。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根基。记者了解到,新县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注重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村级阵地建设,以15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为驻点,让党员村民有事敞开说、遇事多商量、好坏大家评。同时,以“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为抓手,引导网格长、包片民警、包村工作队常态化走访联系群众,将矛盾纠纷化解“触角”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实现力量前移、多元联动,和谐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产业联盟携手共富

  近日,在涵江区新县镇千亩稻药轮作示范基地里,840多亩川芎陆续进入成熟期,迎来丰收季。“以前割完水稻、卖完枇杷就进入农闲。现在大规模的川芎种植、采收都需要人,一年到头有几份收入,大家都很满意。”村民边收割边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川芎是一味中药材,水稻与川芎轮种,一年四季将农田利用起来,既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又增加种植户的收入,真正实现稳粮增收。

  去年9月,新县镇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国家中药材产业扶持计划等,立足本土资源,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联农共富机制,引进我市一亩粮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县村、文笔村、张洋村流转成片土地,打造“千亩川芎水稻轮作”基地,实现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得益于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充足的光热和肥沃的土壤优势,预计本季川芎采收期干果产量超17.5万公斤,产值超380万元。同时,“夏播水稻,冬种药材”的方式,将改善山区冬季农田闲置状况,带动村民就近务工约3000人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下一步,新县镇将持续探索“稻药轮作联农共富”模式,发挥在地农民主体作用,培育壮大新县特色产业,不仅让稻田实现一田双收,更要实现一田多收,带动群众增收、村集体创收、企业盈收,同时,着力构建中药材(川芎)+“种、贸、养、学、研、游”全产业链条体系,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乡村富。”新县镇党委书记陈珊告诉记者,新县镇有15个建制村,虽然近几年农村特色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着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技术不高、品牌建设不足等短板,市场竞争力较弱。“必须走出一条由‘党建引领、政府引导、村级参与、合作经营’的新路径,推动新县镇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此,新县镇以村、镇两级党组织为架构,汇聚发展合力,利用资源优势,锚定共同富裕,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成立产业联盟公司,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全面增强集体经济运营能力。

  陈珊告诉记者,新县将采用“党组织+公司+合作社+生产基地”的经营模式,聚焦“夹漈先生”公共品牌,以“千载郑樵志·百年古邑府·十里湘溪景·一篇外坑史”为主题,整合全镇村集体及群众生产的枇杷、方糕、白粿、蜂蜜、豆皮、线面、大米、地瓜等各类优质农产品资源,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以此提高竞争力。

  文化赋能注入活力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红色七月,外坑村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作为闽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苏维埃政权——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和陈天章烈士故居的所在地,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月份,来到外坑村瞻仰红色遗迹、感悟革命精神。

  走进村庄,这里重峦叠嶂、生态优良。外坑苏区精神教育研学基地、红色驿站、外坑苏区红军岗哨遗址正在进行环境改造提升。近年来,该村依托红色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着力打造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使苏区老区焕发出新时代的新活力,成为福建省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

  “红色文化将赋能外坑乡村振兴。”当地村干部说道。据了解,新县镇正与莆田中旅公司等多家露营研学运营机构沟通研学基地和红色驿站项目,力争通过在项目前期运营机构提前介入参与设计布局,确保项目完工后能够切实投入运营,产生效益。

  郑樵文化是千年传承的区域性特色文化资源,弥足珍贵,是新县镇一张最叫得响的名片。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新县镇 溪村的夹漈草堂,探访南宋史学家三十年不下山著书立说的传奇人生,领略《通志》史学底蕴,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郑樵文化“求学、创新、勤学、奉献”精神内核,新县镇通过在夹漈草堂举办郑樵文化节、成立郑樵文化促进会,与莆田学院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以开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课题小组等形式,共同打造可复制的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校企合作实践样板。同时,协助市政协编修3本《郑樵文丛》,并着手编纂《新县镇志》,目前已经完成30多万字初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很好地传承。

  近年来,新县镇注重科学规划,精心雕琢、精致打造,以郑樵著书立说献书的艰辛过程为线索,多维度挖掘,推动郑樵文化活化利用。修缮夹漈湖、建设生态停车位、打造夹漈山入口微景观以及建设森林步道,串联起夹漈二十四景,形成生态文明示范片特有的长跨度、高品质带状徒步休闲空间。发布文化IP“夹漈先生”,引进莆田市点横撇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探索乡村振兴与农创、文创、自媒体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通发展的“七经八脉”,打造“好看、好玩、好吃”的农文旅新业态,在山水田间蹚出一条绿色发展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