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屿借智福建农林大学等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增产——

博士硕士解码旱地生“金”

湄洲日报 2024年08月09日

  福建农林大学3名博士生顶烈日在田间观察和讨论作物生长情况。

  全媒体记者 杨怡玲 摄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8月7日,立秋。在秀屿区五四农场旱地作物科技示范基地,历经“格美”台风洗礼的2亩旱稻挺立不倒,负责这片试验田的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郭春林很是开心:“水稻不倒的秘诀在于根茎的茁壮。”

  秀屿的大片田地是典型的沿海旱地,主要种植花生、大豆、甘薯等传统旱地作物。若是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相同作物,则会导致连作障碍,使农作物产量下降、品质不高和病虫害滋生。

  为此,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共同承担“沿海旱地节水抗旱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片实验,福建农林大学3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2名本科生入驻基地,在田间地头认领“责任田”,通过不同种植方式进行实验,筛选出最适宜沿海旱地种植的作物。上个月,闽台融合大食物观研究中心在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借智两岸专家,推动农业技术革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试验田里,满目青绿,生机盎然。一垄垄田畦种植不同的作物,立着一个个标签。

  记者沿着田埂来到一片试验田,只见玉米和花生以6种方式“比邻”种植,两种作物有的间距大,有的土层高,种植模式不一,长势也不同。负责这片田的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杨文豪,已通宵接连观察和测定玉米和花生的表型数据,想要找出哪种种植模式可让玉米和花生“生存互利互惠,达到产量最多,轻病虫害最少”。

  “秀屿土地较为贫瘠,但温光资源丰富,我们采取‘玉米+花生’轮作模式,破解连作低效益的弊端,增加土壤肥力。”杨文豪认为,“玉米+花生”也可以间作,与轮作各有优势,目前他仍在试验观察中,期待早日找到答案。

  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秦彬致力于旱稻再生稻与大豆间作实验。他关注到秀屿沿海旱地土壤养分流失,造成土壤地力与植物生产力下降的现象。于是,他选择旱稻再生稻种一次收两茬,增产增收,同时与大豆间作,利用大豆固氮作用来培肥地力。

  草莓畏阳越夏难度大。他们尝试在草莓地间套种百香果,利用其爬藤搭盖给草莓遮阳,结果证明草莓可以安全越夏。这样不仅增加了间套种百香果收入,农户还可以自行繁育草莓种苗,用于来年秋冬季再植草莓之用,减少种苗成本,增加收益。另外,水稻旱作再生栽培收获后,冬季可以轮作油菜花,既有粮食收益,也可以发展旅游观光。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文雄介绍,福建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团队与秀屿区人民政府合作,通过深化产学研融合,将五四农场旱地作物科技示范基地打造成一个加速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平台。充分挖掘秀屿区旱地、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探索绿色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筛选了多个旱作节水稻、耐盐水稻、耐盐碱大豆等高优粮食作物品种,同时采用轮作、间套种等耕作制度,生产出水果玉米、板栗南瓜、圣女果、草莓、油菜籽等多样化非粮食物。通过推动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以减轻粮食需求压力,缓解供求结构矛盾。

  “对于基地筛选出的最适宜沿海旱地种植的作物,以及试验出的最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我们将向全区推广,促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秀屿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胜武说。

  新闻链接

  闽台融合大食物观研究中心发挥福建农林大学学科与人才优势,依托秀屿海洋大区特色资源,汇聚两岸专家智慧,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农渔业新质生产力,激发第一产业“接二连三”高质量发展动能,助力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