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执行让法律充满温情

湄洲日报 2024年08月15日

  “法官,我知道错了,再也不乱捕野生鸟类了。”近日,为督促被告人更好地履行生态修复义务,秀屿区人民法院启动“生态﹢执行”模式,督促被告人把18个人工爱心鸟巢悬挂在土海湿地公园隐蔽的树枝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地方在处理生态环境犯罪上都在向轻缓化方向发展。为应对这一形势,秀屿区法院启动“生态﹢执行”司法模式,使生态环境被告人在真诚悔过的前提下,积极承担生态损害修复责任,从单一的“金钱罚”向“行为罚”转变。这样的判决,既彰显法律的尊严,又让法律执行有温度,体现环境司法保护的真正内涵,营造全社会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值得点赞与推广。

  法律是严肃的,但绝不是冰冷的。惩治生态环境被告人的目的是警示违法者,减少乃至杜绝此类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被告人的恳切言辞中不难看出,法院的“温情”判决,让他深切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温情。从这一点来讲,秀屿区法院的“温情”判决体现了执法的本质要求,也实现了执法者和执法对象间的真情互动。

  相对于冷冰冰的、简单的“一判了之”,这样带着温度的人性化执行,有着更为良善的现实意义,需要执行法官既有高度的一心为民的意识,又有高超的执法水平和对法律法规准确的理解与认识,需要执法者心中有一把公平公正的尺子,温情而不滥情。陈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