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集体“家底”在阳光下保值增值

——涵江区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回应群众期盼
湄洲日报 2024年08月29日

  白塘镇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处处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专项整治工作小组督查国欢镇码头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

  □全媒体记者 蔡玲 通讯员 林亦霞 钟志忠 李阳春 文/图

  涵江区紧扣乡村振兴主线,成立工作专班,发动群众参与,完善制度体系,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农资金骗补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做深做实见成效。

  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部署,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今年以来,涵江区秉持为民服务的宗旨,以维护群众利益为落脚点,以“专”的力度、“实”的作风、“严”的要求,结合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多手段联合破题,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农资金骗补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做深做实见成效,为推进涵江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凝聚合力 高效推进

  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涵江区不断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然而,一些别有用心者却动起了“歪心思”,影响社会公平公正、妨碍政策落地落实,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

  自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涵江区紧扣乡村振兴主线,以“超常规”的政治主动,对标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省纪委监委一系列部署要求,研究出“6+1”工作机制,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推动专项整治高起点开局、高质量推进,回应群众期盼、维护群众利益、保障民生福祉。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增强专项整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涵江区凝聚整治合力,成立农业农村、财政、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工作专班,联合制定印发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系统施治,点面结合,以“自下而上”汇民声、“自上而下”解难题等方式标本兼治,分阶段稳步推进。牵头的涵江区农业农村局,结合全区乡村振兴工作实际,分别制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涵江区涉农资金骗补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唯一标准,打硬仗、结硬账,努力取得可量化的“数据账”、可感知的“实事账”。

  刀刃向内,动真碰硬。涵江区组织人员对12个镇街的历史遗留问题、潜在风险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等进行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力求无死角、无盲区。对照整治重点,工作组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开展抽查、督导检查24次,发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38件,推动解决138件;发现职能部门问题83个,推动整改83个,追责问责28人;推动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29个,追缴金额115.74万元。在推进涉农资金骗补突出问题上,工作组发现问题83个,已整改69个,涉及问题资金1941.87万元,已整改到位1353.93万元,移送问题线索21条。实打实的工作成效,让群众对惩治“蝇贪蚁腐”的信心更足、获得感更强。

  管好“三资” 守住家底

  涵江区坚持“群众主体、群众参与、群众满意”的理念,纵深推进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这份合同关键条款表述含糊,租金数额、租期不清晰”“租金调整不明,标准和时机也不明确”……涵江区江口镇石西村与涵江区某电子塑胶有限公司签订租赁合同,但该公司拖欠2021年至2024年租金共计27.9万元。工作组经过加大催收力度,及时收回租金,受到群众好评。

  涵江区以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整治作为全面开展农村“三资”管理不规范问题专项整治的突破口,结合群众反映的经济合同“长期包”“权力包”等热点问题,会同司法人员、律师等专业人士,通过研判谈判、建立合同台账、对号整改、按月清零等,确保村集体和农户利益不受损。目前,全区共核查经济合同579份,总额达10298万元;清理不规范经济合同48个,涉及金额1783.79万元,整改不规范经济合同46个,收回拖欠租金110余万元,增加租金收入2.7万余元;整改财务报销手续不完整问题100个,涉及金额114万余元,收回资金5万余元。

  “村干部纵容亲属占用村资产资源,还谈什么清理‘三资’?”此前,白塘镇周墩村村民实名举报村原党支部书记林某违规拖欠村集体房租款。涵江区农业农村局立即深入核查,发现林某离职后仍利用原职务在村里的影响,租用旧村部用于其配偶从事经营活动,拖欠房租款6.48万元,遂对其进行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涵江区举一反三,全面清理村集体“三资”管理漏洞,推动整改问题合同46份,追回租金110.06万元。

  破解“三资”管理薄弱环节,还要从制度上建强。涵江区坚持把“当下治理”与“长久立”相结合,针对排查发现的“坐收坐支”“白条抵库”等问题,在进行全面整改的同时,注重建章立制补漏洞,制定了《涵江区农村集体“三资”非现金结算工作方案》《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四定一督”工作机制》等,所有村集体经济合同网上公开,探索开展村务卡支付等方式,实现全过程轨迹监督,确保“三资”在阳光下保值增值,让农村集体“钱袋子”更紧实、“家底子”更清晰。

  打击骗补 落实红利

  涉农资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涉农补贴“跑冒滴漏”,不仅啃食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稀释了政策红利。涵江区将其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抓实抓好,通过专题会议、督导调研、线索举报核查等多种方式,强化自身“体检”,深挖细查“病症”,打击骗补,一个都不能少。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关乎群众利益,是涵江区农业农村局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涵江区邀请水利专家组成检查组,开展工程质量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检查组运用强度回弹仪等工具,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质量检查。在此过程中,检查组发现白塘镇镇江、镇前等村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800多米田间道路的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涵江区主要领导多次实地查看,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昨日,记者在镇江、镇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看到,经过精心策划与严格整改,一条条平整坚实的田间道路纵横交错,农民们驾驶着现代化机械设备进入田间轻松作业,告别了以往在泥泞田埂上艰难劳作的日子。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也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专班小组在排查过程中,发现存在死亡人员及公职人员违规享受补贴的情况,立即展开信息全面比对自查、逐一核实。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及时整改不规范资金5.67万元,清退违规发放补贴资金约0.22万元,遏制了补贴资金的流失,维护惠农政策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开展专项整治,既要惩治于已然,也要防患于未然。为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涵江区制定出台关于规范登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对象暂行管理办法,明确补贴对象的资格条件、审核流程、公示监督等关键环节,构建了从村级到区级的多层次、全方位审核体系,有效堵塞管理漏洞,提高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和透明度。

  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政策宣传不到位。为让更多农民群众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更好了解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涵江区积极探索服务“三农”新路径,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将复杂的政策信息转化为群众易于理解的“明白卡”和业务“流程图”,以清晰展示提高业务申请过程的透明度和知晓度。“全村哪些人领补贴、具体面积多少,村级公示栏上显示得一清二楚。”在涵江区农业农村局开展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情况回访中,村民们面对农业干部询问,纷纷表示,“谁手上沾泥土,补贴就落谁家,这让我们更有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