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涵江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下好人才“先手棋”,走好乡村振兴路。在近日举办的全省乡村人才工作培训会上,涵江区就人才工作经验做法作了书面交流,该区深化院地合作有关做法得到了省农业农村厅主要领导的肯定。
涵江区着力加强人才培养,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2016年至今累计培训6500多人次,“爱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逐步壮大。推行“乡村职业经理人”培育,在全市率先启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兴农人”计划,激励乡土人才通过技术培训、合作经营等方式返乡干事创业。把创新创业活跃、联农带农紧密、业绩突出的人员纳入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范围,累计培育带头人374名。遴选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22名,参加省级“头雁”项目培育,成功推荐2人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带动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
该区注重人才引进,为乡村发展增强动力。萩芦镇引进“两新”领域“兴农人”方建,带领团队精心打造“五彩萩芦”区域品牌,自主研发“枇杷四宝”并推出梅洋清茗、樟洋冬米等40多款农副产品,与30多家商家签约合作,打造“五彩优选”商城。白沙镇引进蔬菜种植专家严生仁,创办兴田生态农业公司,发展规模化蔬菜设施栽培,并牵头成立绿色农产品联合体,对接大型商超,发展订单农业,公司已成长为市级龙头企业。江口镇引进退伍科技人才林叶熊,创办信田农业科技公司,开展数字农业种植和智慧农机社会化服务,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县镇建立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吸引返乡入乡创新人才,为乡村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对接专家人才,为产业发展“传经送宝”。涵江区在大洋乡成立乡村生态产业振兴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派驻专家,联合引进台湾优质水稻品种,示范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打造涵江北部山区优质稻米示范基地。大洋乡成立福建省第一家中药材科技小院,对接省级科技特派员林文雄及其团队,推动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省农科院果树首席专家郑少泉博士带领团队,在白沙镇推广嫁接“三月白”“白雪早”等优质白肉枇杷新品种,在庄边镇百俊村指导建设“优质大果白肉杂交枇杷系列新品种种苗繁育基地”,促进枇杷品种改良。萩芦镇对接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名誉)理事长林顺权教授,为果农讲授枇杷栽培新技术、推广优质新品种等。庄边镇联合市农科所科技特派员团队,采用仿野生栽培技术示范栽培羊肚菌,成功种植出个头大、肉质厚、味鲜美的优质羊肚菌。
深化校地共建,为乡村发展聚集合力。“莆田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江口镇官庄村成立,共同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文创基地”等落地江口镇东大村,借智借力,打造彰显“南洋风情、梦里老家”的宜居宜游宜业美丽乡村示范空间。莆田学院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在大洋乡挂牌成立,双方在乡村规划、产业项目谋划、培育人才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莆田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落户庄边镇萍湖村,发挥双方优势,大力推进院地合作,努力打造乡村振兴萍湖样板。莆田市天林茶业有限公司与莆田学院合作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共享茶文化产业学院,培育茶产业人才。
该区还着力育强骨干队伍,为乡村治理筑牢阵地。选派51名驻村第一书记下沉一线,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开展驻村书记“直播带货”“回村探亲”等活动。2022年以来,驻村第一书记累计落实帮扶资金2.31亿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00余万元。推行“导师帮带制”,从乡镇党员领导干部、离任村主干等群体中选派121人与现任村级党组织书记结成帮带对子,帮助提高履职本领。引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组织,融入“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及“全市一张图”建设,设立党员先锋岗,推行“小哥吹哨+部门监督+属地治理”模式,激励党员担当作为,常态化参与社会治理。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涵江区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持续健全乡土人才选拔机制,推进农村专业人才培育,创新人才政策,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制约,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全面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林家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