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月
《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第一眼吸引我的是封面。设计师采用蓝色和白色相间的山峰图案层层堆叠,其中一座山脉有2个小小的背着行囊正在登山的白色人物剪影。部分山脉的纹理如翅膀,山脉延伸到勒口部分,形状如翅膀张开。高耸的山与渺小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有一读的冲动。
《比山更高》聚焦于自由攀登者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国,自由攀登者只有寥寥几百人,这群人也许是死亡率最高的运动群体,遇难者平均年龄仅有31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命运是什么?作者宋明蔚通过采访大量人物,梳理海量素材,勾勒一幅自由攀登者的群像画卷,透视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展现了一个既残酷又充满魅力的世界,书写了一部关于理想主义者在悬崖边追寻自由和自我的、壮丽而真实的登山史诗。
本书分四部分:自由之魂、刃脊探险、白河十年、梦幻高山。宋明蔚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以小说般的叙事风格、充满激情又克制的笔调,讲述一个个发生在自由攀登者身上的故事,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尽在笔下,让没有自由攀登经验的读者也能快速进入阅读情境,如同亲临现场般鲜活、生动。
登山是一项勇敢者的游戏,是向死而生的。在这群自由攀登者中,有从名校辍学者,有普通工人,有自由职业者,有商海沉浮者……形形色色的人向一座座山峰进发,有人历尽艰辛,最终站在梦想之巅;有人遭遇不测,身影永远消失于云雾之间;有人登顶之后,在下山途中坠入冰川,长眠高山。作者讲述的是真实的、完整的、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攀登、关于攀登者的记录,更是关于追求与放弃、关于生存与死亡的哲学探讨。自由攀登者不仅是身体上的极限挑战者,更是精神上的探险家。作者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峰的巍峨壮观,也揭示了攀登者内心的波澜壮阔。正是这种对自然与人性双重探索的深度,使得阅读这本书成为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近期,明星王一博户外探索纪录片《探索新境》正在热播,纪录片中与王一博合作挑战青海5005米岗什卡雪峰的周鹏正是《比山更高》采写的一个重要人物。2004年秋季,周鹏走进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园,加入学校的登山社团。20年过去,周鹏已是中国顶级自主攀登者、首位亚洲金冰镐奖获得者、中国登山协会高级向导,他2次荣获中国户外金犀牛奖,开辟8座未登峰、6条极限新路线。在纪录片中,当被问到“你为什么要去做它(登山)呢?”周鹏说:“往往我们特别纯粹的喜欢就是不用说出为什么会喜欢。”很多时候,攀登不需要理由,就是纯粹的喜欢。而攀登本身,也能给人巨大的喜悦。王一博也在登顶时体会到,“你所有的痛苦到达了顶峰都会消除掉。”
宋明蔚在书中写道:“为了一个没有世俗价值的目标,孤独地走向空无一人的大山,甘受生之痛苦、直面死之风险,这便是自由攀登者的崇高,也是人之为人的美妙与独特之处。”宋明蔚是记者、译者,也是攀登和探险爱好者,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委,曾参与国内外近百起重大户外事件的采访、调查与报道。《比山更高》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在书的后面,作者写了50页左右密密麻麻的注释,标注了书中一些信息的来源、刊发年份等详细资料。我深知这是一项需要极度耐心极度细致的活儿,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严谨、认真。
《比山更高》非常厚,长达600多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短视频、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阅读此书,无疑是对耐心和毅力的一次考验,也是一场小小的阅读攀登。
我从未有过自由攀登的经验,此生也永远无法去攀登那样的高山。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这样的非虚构作品,因为阅读《比山更高》是一次丰富且具有启发性的体验。感谢有这么一群人去无畏攀登,感谢有作者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宋明蔚说自己“以勇往无前的决绝,完成一场书里书外互文式生命体验。”“到最后,我很想让他们知道,书写他们故事的作者如今已和他们一样贫穷、快乐,内心充盈而满足。”在一个雨夜,阅读此书的我也是内心充盈而满足。
翻阅到最后,再看本书封面设计的高山、翅膀元素,似乎更理解了设计师的想法。飞翔代表着人类对自由的渴望,而攀登则彰显人类对极限的挑战。
为什么要登山?100年前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失踪的英国登山探险家乔治·马洛里的回答是:因为山在那里。
岁月如流,100年过去,山还在那里,攀登者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