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
一位仙游的老文友,发给笔者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只状如小圆盘的古旧陶件,盘壁略外撇,口径大于底径,口沿为水平的宽带状,而造型奇异的是,竟从盘底对称地“长出”一对略高于盘沿的“丫”字形叉柱。
照片勾起了笔者久远的记忆,记得儿时有一家邻居的灶台后面就常放着这么一个小物件,它的用途似乎很简单,就是用来放锅盖的。传统柴火灶通常至少一面依墙,这小物件就放在靠墙一边的灶台上,锅盖掀开后,锅盖沿就架在那两只叉柱上,斜倚着墙体放置。
于是,笔者回复说:这种老古董我儿时见过,是放“鼎盖”(锅盖)的托盘。
老友回应:这物件是可以放“鼎盖”,但实际上是我们叫“灶尾头锅”的锅盖。
什么?这是一种什么“锅”的盖子?老文友的介绍瞬间颠覆了笔者固有的器物概念,在感到惊愕的同时请教,这“灶尾头锅”究竟是何许物事?
在介绍“灶尾头锅”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锅”的方言器物概念。“锅”在方言运用中读作“e(阴平)”,其方言字义与“鼎”(铁锅)无关,而特指口与底大致等大,而腰腹略鼓的一类中小型陶器。“锅”通常都有上釉,主要是作盛器用,而用于烧煮的“锅”,传统只有不上釉的“耳锅”(砂锅),后期才有“铜锅”,当代才有“高压锅”。
另外,这“灶尾头锅”为四字连读变音词组,通常拆分为“灶尾头”和“锅”的两个音节,前三字连读后二、三字均变音,“锅”字紧续其后,变音或不变音均可。
老文友介绍说,“灶尾头锅”是固定地埋设在柴火灶“过道”靠墙一侧的灶体中,利用灶火余热温水的陶罐。其器形及大小均如无耳的“耳锅”(砂锅),有上釉,其锅口大小跟上文提到的锅盖相匹配(口径十五公分左右)。
传统柴火灶通常都是双锅位的,也就是说有一前一后两处灶膛。而老文友所说的“过道”,就是前后灶膛之间的通道。
原来,“灶尾头锅”是对灶火余热加以利用的温水罐,其工作原理跟现代燃气灶配置的余热温水器不谋而合,显然是一种有利于民众的节能设施,按理说,它应该会为民间所推广所普及。但实际情况是,它在旧时仅为少数人所用,并不普及。因为,普通柴草的火力很强,很容易把“后鼎水”烧热,其所提供的热水基本够传统家庭日常使用。所以,“灶尾头锅”在柴草资源丰足的地区基本没有实用意义,只有在那些柴草资源匮乏或习用燃料火力微弱的地区,才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同时,“灶尾头锅”本身也存在许多缺陷,如口小不方便添水和取水、容量有限及容易破损等。
笔者老家属柴草资源比较丰足的地区,民间没有使用过“灶尾头锅”,所以笔者不识其“锅”。而老文友所发图片人家所以有那么一只做锅盖托用的盖子,应该是主人出于好奇整件买来,结果“至则无所用”,因弃其锅身而留用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