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调解化纠纷

荔城区人民法院为残疾人提供司法保障
湄洲日报 2024年10月09日

  图为承办法官与手语老师向原告了解案件情况。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陈丽明 通讯员 顾铭颖 许萍萍 文/图)近年来,荔城区人民法院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宗旨。近日,该院通过一场“无声”调解,成功化解了一起特殊的民间借贷纠纷,以“如我在诉”的理念让公正司法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这是一起涉残疾人纠纷案件,被告小明(化名)以资金周转为由向原告小红(化名)借款,后微信承诺要立即还款,却一直未返还,小红多次催讨未果,故诉至荔城区人民法院,希望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诉讼中,承办法官了解到原被告均为聋哑人,且被告远在云南,这对法官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更好地沟通,在征得原、被告双方同意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启动司法助残机制,邀请莆田市残联聋哑人协会手语老师参与线上视频调解,通过手语和文字帮助当事人更加充分、精准地表达自身意愿,确保调解程序有序进行,为相隔两地的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司法服务。

  在这场特殊的庭审中,经办法官尽可能地放缓庭审节奏、放慢语速,耐心等待双方当事人与手语老师交流,从而确保当事人能准确表达内心真实意思,并反复向当事人解释、询问其是否理解,庭审有条不紊地进行。

  视频调解结束后,承办法官与双方当事人继续通过组建微信群聊的方式调解,充分保障了特殊诉讼群体的诉讼权利,在“无声”的调解中让当事人“听见”公平正义的声音,彰显“有形”的司法温度。经协商,原、被告双方达成了和解,被告向原告返还所有借款,原告撤回对被告的起诉。

  近年来,荔城区人民法院全力推进司法助残工作,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置绿色通道,帮助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咨询、指导服务,对行动不便的群众引导其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线上参加庭审、调解等。同时,在基层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联系点设立巡回法庭,选派2名法官挂钩开展驻点涉残维权工作,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诉讼活动,积极营造无障碍的法治环境,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提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