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②
“蒸笼走天下,弯锁遍四方”“一挑蒸笼闯天下”,说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忠门人凭借蒸笼制作这门传统技艺走南闯北。这项技艺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被列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这天,我们来到北岸经开区东埔镇度下村,听“忠门蒸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进泉讲述“蒸笼岁月”,并动手参与制作一个蒸笼。
“忠门蒸笼也叫‘卷炊’,是我们家祖传的手艺,有些花纹别人模仿不来,曾经卖进中南海,还上过几次央视节目。”生在手艺人家庭,黄进泉的一生注定与蒸笼结缘,拥有这门手艺,让他感到既幸运又自豪。
走进黄进泉家,他从里屋拿出“传家宝”,一对花篮和一对盘担。他告诉我们,这些“传家宝”是他爷爷制作的,距今100多年,虽表面有些许陈旧,但花纹精美、质地牢固、经久耐用,已被他收藏。再环顾四周,老房子的角落里堆满了制作蒸笼用的原料柳杉和竹藤条,四五位老师傅埋头赶制,摞放整齐的蒸笼、篮裢、果盘等成品已是“名花有主”。黄进泉说,他的订单不断,已排到明年春节后,自己忙不过来,还得请老友们来帮忙,大家分工明确。
黄进泉说,制作蒸笼看似简单,实则繁杂,光制作的“家伙什”就有十几种,要使蒸笼美观耐用,绝非易事,需得勤勉积累经验。以制作一套直径为0.6米的蒸笼为例,要经过破竹、盘制腰箍、编织底座、绑接竹篾、刷桐油等30多道工序。如今,他体力不胜从前,制作一套要五六天。
他挑来一块处理好的柳杉木片,轻轻折就形成一个环,用木夹固定,钻好孔后交给我们,让我们用竹藤条固定。竹藤条韧性好,初次体验的我们用错力道,扯断是常事,还被木屑扎到,这让我们变得小心翼翼。第一层腰箍完成后,再用木槌慢慢敲打上第二层、第三层……盘制的九层间没有用一滴胶水,而是用竹钉固定,不松散,不变形,还十分环保。
锯、劈、抛、压、敲、卷、刮、箍、编……制作出一个蒸笼要用十几种手法。双手布满老茧的黄进泉从小跟着父亲学,技术娴熟、手艺好,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制作的蒸笼,是家家户户逢年过节蒸红团、开花馒头的理想蒸具。“以前我们‘界外底’穷,为了养家糊口,许多人都会这门手艺。”他说,上世纪60年代末,大家到度下蒸笼厂上班,产品出口至东南亚、日本等地区。上世纪70年代末,全村有60%的手艺人北上,到北京、东北做卷炊讨生活。那时,能吃苦的他一年能赚2300元,上世纪80年代就盖上了大厝,生活越来越好。
无论走多远、闯荡多久,对众多莆仙游子来说,用柳杉和竹藤做的蒸笼蒸出来食物的清香、松润,是舌尖上的那一味乡愁。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手工制作蒸笼费时费力,年轻人不愿学,这项技艺濒临失传。黄进泉希望有关方面多关注蒸笼制作技艺,让这项非遗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近年来,北岸经开区通过开展忠门蒸笼非遗项目展示展销、进校园、研学等活动,让广大市民近距离感受蒸笼技艺的独特魅力及其蕴含的莆商精神。同时,大力开展蒸笼制作技艺的资料搜集整理,建立健全项目档案,积极向上申报争取项目扶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忠门蒸笼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图①:黄进泉(右一)和老友在赶制手工蒸笼。
图②:黄进泉制作的花篮、盘担等受到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