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民间剪纸是城厢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代表性传承人蔡明辉用一双巧手演绎古韵新风,剪出独特的巧思与浪漫。请看——

剪诉神韵 纸寄情怀

湄洲日报 2024年12月13日

  ▲蔡明辉通过折剪裁刻等手法,创作出作品《海上和平女神》。

  ▲蔡明辉为我们介绍他的剪纸作品。

  如果时间有厚度,蔡明辉几十年的岁月已凝缩成层层叠叠的剪纸作品,每一幅都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对美好愿望、幸福生活的追求。

  蔡明辉是城厢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莆田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在东海镇大埔村有一个蔡氏民间艺术工作室。12月10日,我们来到他的工作室时,他正安安静静地低头创作以妈祖为主题的剪纸作品。见我们来,他站起来热情邀请我们进门参观。他说:“别看这个空间不大,却是我的乌托邦。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

  我们看到,工作室墙上挂着的剪纸作品按照主题进行了分类,桌案上还配上芦苇花、小屏风等装饰品,更添艺术韵味。一盏盏剪纸工艺灯缓缓转动,照得屋子光影婆娑,温馨且氛围感十足,我们从中看出了蔡明辉的用心。他的工作台则显得杂乱了许多,大小剪刀、刻刀、铅笔、红纸等凌乱摆放,剪下来的纸屑也散落在桌面上。他告诉我们,剪纸是他最大的爱好,也是他烦闷生活的一个很好“出口”。

  今年48岁的蔡明辉受祖母和伯母影响,从小看她们做女红,跟着她们剪纸,看到什么剪什么。就是这一有趣的儿时“游戏”,在他心里埋下了艺术种子。长大后,他独自一人到新疆哈密石油基地闯荡。戈壁滩枯燥乏味的生活和脏累的工作,对于一个20岁的青年来说是一种挑战,他靠着剪纸坚持了下来:“一张小小的红纸,能变幻出俏皮、喜庆、可爱等各种各样的造型,千剪不落,万刻不断,这就是剪纸艺术的魅力。”

  蔡明辉说,他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莆田这片文化艺术积淀深厚的热土上。莆田剪纸也称“铰花”,出现于唐宋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有窗花、门花、灶花、供花、喜花等,特别是“聚宝盆”“财丁贵”等花样,承载着莆田先民的情感与信仰、追求与愿望。

  折、剪、裁、划、刻……纸上风云尽在他一双巧手上,剪出的作品构图饱满,时而张扬有力,时而沉静温和,又不失均衡和谐,线条简洁不烦腻,人物相似而有别,彰显出他对民间艺术的执着。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乡土人情。我们在其中发现了一幅与众不同的作品,名为《同根同源》,融入了“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对联元素。他告诉我们,闽台两地同根同源,两岸乡亲心近情浓,他希望通过小小的剪纸作品表达对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期盼。他说,剪纸不是简单地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剪几下,需要创作人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也需要融入独特的见解和创意,剪出独特的巧思与浪漫。

  在蔡明辉的指导下,我们也体验了一次这项非遗技艺的魅力。我们把红纸对折3次,用铅笔在纸上勾勒出想要的图案,第一次剪好后张开,再用订书机把事先画好的图纸固定在红纸上。之后,我们用一把尖利的刻刀先里后外、先小后大、先难后易,慢慢抠出花纹。从简单的对折、剪切,到较为复杂的精细剪刻,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乐趣。我们用刻刀一点点雕出图案,剪纸时既不能着急,也不能松懈,稍不留意就会把一些细线条割断,时光就这样从刀尖上一丝丝划过。

  剪纸是一种习俗和文化传承,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怀。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项非遗技艺,他在本职工作之余担任剪纸艺术指导老师,将剪纸艺术带进学校、社区等,让更多人了解剪纸、热爱剪纸、传承剪纸。在我市今年第十三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宣传活动中,他把交通安全元素融入剪纸艺术,用非遗文化语言讲述交通安全新故事,广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