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吴双双)市第二实验小学秉承“创见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强化高层引领、拓宽资源广度及推动活动创新三大维度,积极推动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完善科学教育的加法模式,构建“3+3”科学课程体系,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着力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该校构建三级科学课程体系,通过科学类基础课程、“科学+”融合课程和“馆(院)校e家”多元协同课程,对学校的科学类课程进行校本化的规划和统整,构建科学教育加法的课程图谱。
“一基”指科学类基础课程。该校严格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上好上足科学类课程,探索基于学科实践的科学课堂教学新样态。
“二融”为“科学+”项目式学习课程。结合学生兴趣和社会生活,立足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区域特色资源,开发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课程,实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每班每学期至少安排16课时,通过常态化的开展和定期以年段为单位的展演活动,促“学研评”一体化。
“多元”是“馆(院)校e家”的多元协同课程。包括基础型、实践型、拓展型及创新型校本科学类课程,以社团、研学、常态化家庭科教等多形态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现校内外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为探索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有科学家潜质青少年,该校开展“3个一”活动。通过“一日一科普”的兴趣激发、“一月一点子”的尝试交流、“一年一展演”的拓展评价,形成“人人爱科学,人人学科学,人人用科学”的良好校园氛围。
“一日一科普”,即基于学段特性,构建各年级科普短视频资源库。每日傍晚,在课后服务开始前的十分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全体学生观看科普短视频,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勤于发现、积极探究科学奥秘的意识。
“一月一点子”,每月在每个班级开展一堂主题科创启动课,并举办一期“优秀金点子”征集活动。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从最初的自由想象到以年级为单位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记录下孩子们的创意与思考。从班级内部的分享与交流,到全年级的讨论与评选,孩子们在提问、质疑与辩论中展现出思维的火花。在每月全校性的“优秀金点子”分享会上,这些创意点子转化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欲望得到激发,深刻体验到科学探究的魅力。
“一年一展演”,即每年举行各年级主题科技创新作品展览、科学+社团作品展览、科学+研学案例展览以及科学+项目式学习相结合的案例展览等。现场还设有“科普我来说”“科学我体验”等互动环节,以科技与日常生活为主题,精心设计30余种不同的体验实践和展示项目,让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放飞想象,激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