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高新区企业用上光伏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图为长城华兴玻璃厂区的光伏屋顶。

全省单体最大的海上滩涂渔光互补项目一期建成并网发电。陈少希 摄
□林亦霞 曾雅燕
打造绿色(低碳)工厂和“无废工厂”,填补国内高效太阳能电池空白,废旧纺织品循环再利用,推进园区企业多元布局光伏发电项目······莆田高新区积极探索多元化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企业“含绿量”不断增长,园区“含金量”不断提升,成为福建唯一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的开发区。
3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公布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脱颖而出,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开发区。何以入选?这源于莆田高新区多年来积极探索多元化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向绿而行 夯实低碳根基
3月27日,在百威集团全球供应链会议上,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以卓越表现荣膺百威集团2024年度“全球最佳酒厂”(BEP)第一名。这是该工厂继2019年、2020年、2023年后,第四次斩获这一顶级殊荣。
百威雪津集智能制造、绿色安全、节能环保、旅游观光于一体,各项生产和消耗指标在啤酒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是全球啤酒行业低碳智慧示范工厂。公司通过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热耗、电耗、二氧化碳排量等,同时实施清洁生产及节水节能技术改造,每年可节水约30万吨,获评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水效领跑者”等称号。
作为上下游配套的福建长城华兴玻璃,是全球单一生产基地最大、装备和生产工艺最先进、轻量化水平最显著、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玻璃瓶生产基地。公司将创建“无废工厂”目标贯穿于企业经营、生产、物流各个环节,利用废玻璃生产各类玻璃瓶,废玻璃原料配比达到70%以上,有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与百威雪津、长城华兴玻璃一样,目前落地莆田高新区的206家规模以上企业,都坚持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用企业不断增长的“含绿量”,提升园区发展的“含金量”。
自2012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莆田高新区加强碳达峰顶层设计,积极践行“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构建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及食品加工三条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HDT高效太阳能电池产业和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等三大绿色产业板块,绿色产业规模逐年提高,发展势头强劲。云度新能源汽车项目推进电动汽车整车、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创新,打造国内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成为“电动福建”的关键一环;钜能电力高效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大于22%,标准光伏组件功率达到320瓦,比传统多晶硅光伏组件功率高约20%,填补了国内高效太阳能电池空白……莆田高新区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园区”“全国专精特新百强高新区”等多块“国字号”金字招牌,园区内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1家、国家级水效领跑者1家、省级能效领跑者2家。
追光逐绿 集聚低碳项目
3月29日,循环绿色低碳产业园项目在莆田高新区的木兰溪产业新城开工。该项目通过全球领先的“纺织品—纺织品”原级利用再生技术,开展废旧纺织品循环再利用。项目建成后,可年产25万吨绿色循环功能性新材料和10万吨高端纺织面料,形成“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再生面料”的一体化产业链,打造零碳示范样板,建设具有国际国内示范引领效应的再生纤维、高端面料生产基地。
该项目聚焦绿色环保与产业升级,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化“五化”融合,实现固废品向高品质循环再生功能性绿色纤维和高端纺织面料的转变,落实“双碳”行动,满足全球市场及国际一线品牌对再生功能性、差异化绿色纤维及高端面料的需要。
近年来,莆田高新区聚焦绿色能源和绿色产业“两个转型”,积极引进一大批融合绿色技术转化应用的低碳好项目落地,提高园区绿色产业集聚度和综合竞争力。
从集发电、渔业养殖于一体的“渔光互补”,再到分布在企业厂房屋顶的光伏“星火”,莆田高新区大力推进园区企业多元布局光伏发电项目,促进能源绿色化转型升级,把好“光景”转化为发展优势。走进园区,只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如同一颗颗绿色明珠,镶嵌在企业的厂房屋顶上。其中,百威雪津厂区建有我省啤酒行业最大的分布式光伏,覆盖了15万平方米厂房,年发电量150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0.4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万吨;云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14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顺利并网,并结合了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快速充电桩等先进技术,将“源—储—荷”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新能源、储能、智能充电互相协调支撑,年可发电量超1400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1万吨……这些“光伏面板”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助力企业低碳化转型“高光”未来。
莆田高新区还大力推进集中式渔光互补项目建设。远眺兴化湾南岸湾顶滩涂海域,一眼望不到头的光伏发电板组成一片“空中新陆地”,飞架滩涂上;滩涂上数不清的跳跳鱼跃出泥穴……这个全省单体最大的海上滩涂渔光互补项目——创能涵江兴化湾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全站实现满发电状态,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超9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7.5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5.72万吨。“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渔光互补模式,大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又帮助当地群众实现了增收。
科技创新 打造低碳园区
3月25日,涵江区人民政府批复《莆田市涵江滨海产业新区供热专项规划(2024—2030年)》。这意味着由浙江三祥能源有限公司在莆田高新区食品工业园投资建设的热电联产项目提速推进,不久后将开工建设。据悉,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全部建成后,对外供热能力最大可达到304.9吨/小时,可为园区啤酒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利用工业制造的废热发电,还可以利用发电后的废热再用于工业制造,实现能源最大化利用。
在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同时,莆田高新区积极建设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引导企业充分回收利用余热、废气,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产出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如太阳能、电能等,同时推广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的应用,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绿色转型,打造低碳园区。
开展国家碳达峰试点,对莆田高新区而言,是转型跨越、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机遇。
莆田高新区将“双碳”目标深度融入高新园区绿色发展规划,针对产业链短板,坚持绿色招引,招商新兴和特色高端类企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类企业、知名食品品牌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入驻,促进绿色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供应链物流一体化信息平台,打造智能绿色物流体系,推广发展分布式能源、微网、储能等智慧高效用能模式,助力打造绿色园区。
聚焦碳达峰试点建设目标,莆田高新区编制《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碳达峰园区试点实施方案(2025—2030年)》,将实施“加快提升能源清洁化利用效率、推动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水平、大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减污降碳协同能力”等措施,建设能源低碳转型、绿色低碳先进示范技术、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基础设施项目、生态低碳化等五大类园区试点重点项目,全力打造东南沿海数字化绿色化特色园区,探索具有涵江特色的最优绿色低碳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