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感受孤独与自由

湄洲日报 2025年04月06日

  □陶昱

  海南作家林森的《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10月版)是一部充满象征意味的小说,它以海南岛为背景,通过双线叙事结构,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孤独、逃离与心灵重建的主题。不仅展现了海南的地域文化,还通过个体的命运折射出普遍的人性困境。

  在《岛》中,“岛”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孤岛,更是人物精神世界的象征。主人公吴志山因蒙冤入狱,家破人亡后选择退守孤岛,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的孤独不仅是外在的隔绝,更是内心的荒芜。林森通过吴志山的经历,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在面对历史与命运碾压时的无力感。

  吴志山的孤独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他在孤岛上建造房屋、养狗、开垦鱼塘,试图通过劳动重建生活的意义。然而,这种重建始终笼罩在孤独的阴影之下。林森通过吴志山的故事,探讨了孤独的复杂性:它既是一种困境,也是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

  小说中的另一条线索围绕叙述者“我”展开。“我”因家庭变故和村庄拆迁而陷入迷茫,最终选择环岛漫游,试图在逃离中找到答案。然而,逃离并未带来解脱,反而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现实的荒诞与无力。

  林森通过“我”与吴志山的镜像关系,揭示了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无论是逃离还是坚守,都无法摆脱历史的碾压与命运的嘲弄。吴志山选择坚守孤岛,却最终因开发而被迫离开;“我”试图逃离现实,却始终无法找到心灵的归宿。这种双重困境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无力感与迷茫。

  尽管《岛》充满了孤独与绝望的气息,林森并未放弃对重建的探索。吴志山在孤岛上的劳动与创造,象征了个体在困境中寻找意义的努力。他通过命名岛屿、建造房屋、开垦鱼塘,试图在荒芜中重建秩序。这种重建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林森通过吴志山的故事,提出了重建心灵秩序的可能性。尽管这种重建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勇气。吴志山的努力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抵抗,也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精神困境的回应。

  逃离与坚守,不仅体现在叙述者“我”和吴志山之间,也体现在整个渔村面对变迁时的不同态度上。有些人选择坚守家园,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亲人;而有些人则选择逃离家园,去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意义。

  渔村的变迁,是现代化进程与海洋文明碰撞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渔猎生活被打破,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逐渐兴起。林森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历史变迁时的无奈与挣扎,也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世界时的勇敢与探索。

  海南岛作为一个海岛省份,海洋对其居民的影响是深远的。林森通过海洋与陆地的对话,展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敬畏与探索,也展现了人类在面对自我时的困惑与寻找。在海洋与陆地的对话中,林森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海洋象征着未知与自由,它既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孤独的归宿。在海洋的怀抱中,人类找到了自己的起源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而陆地则象征着稳定与束缚,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在陆地上,人类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和文明,但也面临着各种束缚和限制。

  《岛》不仅是一部关于海南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现代社会中个体命运的寓言。通过这部作品,林森为海南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