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群众“健康梦”

——城厢区多举措推进国家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试点建设
湄洲日报 2025年05月21日

  城厢区疾控中心联合市疾控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进行指导。

  远程诊疗,为群众提供便捷的优质医疗服务。

  □全媒体记者 林晓玲 通讯员 许文泉 谢一鹏 文/图

  医防融合再启新篇,协同创新共护健康。今年,城厢区获批成为国家首批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试点地区,为全省唯一试点县域。补短板、扬优势,该区多举措推进试点建设,打造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厢样本”。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的新时代背景下,今年1月,城厢区获批成为国家首批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试点地区,率先吹响了深化医防融合改革的号角。

  医防协同与医防融合是建立中国特色优质高效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基本路径,也是持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城厢区找准发力点,出台《城厢区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实施方案》,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要素整合以及数字技术赋能等系统性改革,城厢区积极推动“医中有防”“防中有医”,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厢样板”,编织一张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固防护网。

  顶层设计 构建协同格局

  5月8日,城厢区疾控中心联合市疾控中心,对凤凰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华亭镇卫生院的预防接种查漏补种月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指导。专业技术指导人员通过现场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疫苗管理情况,以及与相关科室医务人员面对面交流,全面评估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工作质量。针对指导中发现的问题,与相关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及时、充分的沟通交流,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一直以来,城厢区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加大投入,完善防控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模式,加强医疗机构与疾控部门的协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

  城厢区创新性地构建“三位一体”的医防协同体系框架。在组织架构上,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中心、工作委员会和7个工作专班。在运行机制上,创新构建“一总目标、三网增效、六联协同、八融创新”的“1368”防治工作体系,使全区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协同性和实效性得到全面增强,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经验,为打造全国传染病防控“城厢样板”奠定坚实基础。

  在这片创新的“试验田”中,医护人员不再只是疾病的“修补匠”,更是健康的“守护者”;预防工作者也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医疗团队携手共进。“这套体系打破了以往医疗和预防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不仅实现了机构和人员的整合,更追求业务和服务的融合。”城厢区卫健局局长杨智伟介绍。

  聚焦关键领域,城厢区实施智慧预警、联防联控、基层强基、全民健身、健康促进、人才培育、全民防护、能力提升等八大重点工程。

  智慧预警工程方面,辖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将全面建设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平台,整合全区医疗机构的诊疗数据。通过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可实现41种法定传染病的实时监测和自动预警。

  联防联控工程则在原有“三公(工)一大”协同机制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卫健部门与教育、文旅、公安、市场、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作效率,实现流调溯源、密接追踪、隔离管控的“一站式”处置。今年以来,该区已开展2次多部门联合演练,应急处置效率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民防护工程中,该区创新推出“免疫处方”制度。临床医生在诊疗时针对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开具“免疫处方”,合理建议接种流感、肺炎球菌等疫苗。

  以城厢区医院为重点,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六大”门诊建设,并与市第一医院建立协同联盟。同时,建立起涵盖区医院慢病管理中心、试点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以及试点服务站的三级疾病服务网络,借助区医院省级名医和专家团队,开展上下联动、双向转诊服务。此外,还建立区疾控中心与医疗机构互派人员机制,实现机构之间、体系之间医务人员的流动与互通。

  每一次会诊、每一份健康档案的建立,都是医防融合的生动注脚,通过多举措撬动“大健康”,城厢区筑牢基层医防融合防线。

  民生为本 筑牢健康根基

  日前,在霞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岁的糖尿病患者吴阿姨正在接受“三师共管”服务。“不仅有全科医生看病,还有疾控专家指导预防,健康管理师帮忙制订饮食运动计划,连该打什么疫苗都说得清清楚楚。”吴阿姨说。

  5月16日,由城厢区卫健局、龙桥街道办事处、龙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承办的“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举行。活动现场设置了义诊区,中心医务人员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城厢区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医师郑敏及中心全科医生陈志忠、黄碧桃等共同坐诊,为前来参与活动的居民群众提供血压、血糖、科学体重管理等个性化健康指导,普及家庭医生签约惠民服务。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样的变化源于城厢区创新“健康守门人”制度。目前,全区组建了98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每个团队都配备疾控专业人员,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已达89.4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关怀送至每个家庭,他们定期随访,耐心询问患者生活细节与身体状况,为慢性病患者筑起健康防线。城厢区医院预防接种门诊全年无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接种服务为各年龄段人群送去健康守护,疫苗接种量稳居莆田市首位。去年,城厢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分别达89.87%、91%,很多患者的病情得到稳定控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远程会诊则打破了地域限制,城厢区医院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通远程会诊绿色通道,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的诊疗服务。

  城厢区一系列医防融合的举措,织就一张细密的健康守护网,不仅提升群众的就医体验,更为全民健康筑牢根基。

  智慧赋能 打造“城厢样板”

  在城厢区医院,一种全新的“防—筛—诊—治—管”全流程服务模式正在高效运行。患者就诊时,系统会自动推送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预防建议。

  “我们不仅要治好病,更要防住病。”郑敏介绍,从患者踏入医院的那一刻起,全流程服务模式就开始为他们推送与自身病情紧密相关的健康知识。这不仅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还能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智慧赋能,助力医防融合。霞林街道建成全市首个“预防接种AI管家”服务系统。该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实时动态监测辖区儿童的免疫接种数据,及时向家长发送补种提醒,还能结合儿童的年龄、既往接种记录等信息,提供科学的接种建议。

  每一次创新,都饱含着对生命健康的尊重与呵护。“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做好试点,更要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和经验。”杨智伟表示,目前试点工作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地见效,一个更具韧性、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城厢区逐步形成。

  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不仅是医疗模式的变革,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对人民福祉的深情守望。下一步,城厢区将在政策保障、投入机制、人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向着全民健康新征程坚定迈进,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城厢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