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石门澳作业区6#、9#泊位码头建设现场,栈桥结构、码头主体桩基及梁板安装等关键分项已全部完工。全媒体记者 陈斌 摄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傅梅香 郑已东)连日来,省重点工程石门澳作业区6#、9#泊位码头建设现场,200多名建设者鏖战正酣。该项目全面投运后,将成为全省唯一具备液氨作业资质的专业化码头,填补我省大型液氨海运作业空白,为莆田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新动力。
5月下旬,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栈桥结构、码头主体桩基及梁板安装等关键分项已全部完工,工人正在进行码头面与栈桥面的钢结构整体搭建以及工艺管道的安装等。码头后方的配套罐区,12座30米高的储罐矗立,大型吊装设备在码头前沿安装输油臂,以实现船岸无缝对接。
“如果采取单条施工通道,那么多工序交叉作业就难以全面铺开,作业面受限。我们采用‘时空错位’施工法,通过优化运输时段、调整设备进场路线等措施,加快整体施工进度。”石门澳港口发展有限公司高级技术总监欧阳忠表示,他们计划6月底前完成水工主体结构验收,三季度末码头上部钢结构安装收尾,力争年底前完成项目整体验收。
石门澳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是莆田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石门澳作业区6#、9#泊位码头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了临港产业的需求,创新性地采用了“前港后库”协同运营模式,实现了码头与后方储运设施的高效联动,大幅降低园区企业综合物流成本。
“化工原料在6#、9#泊位码头卸船后,可直接通过专用管线,输送至码头后方配套建设的7万立方米罐区;当园区企业有需求时,能实现‘罐区—企业’的精准输送。”石门澳港口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国荫告诉记者,传统模式需通过槽车运输化工原料。而采取“码头—储罐—企业”的一体化供应体系后,可减少60%以上的中转环节,大幅降低了危化品运输风险,同时依托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追溯。
据介绍,石门澳作业区6#、9#泊位码头投用后,不仅将保障己内酰胺等重点项目原料供应,吸引尼龙66、聚酰胺切片等产业链集聚,还将助力园区其他企业拓展新能源电池材料、特种涂料等高端领域,重点打造从化工原料海运、仓储到企业生产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构建配套完善、附加值高的石化产业链集群,推动临港化工从单一运输向“港口、仓储、服务”的生态化转型。
新闻链接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为运输及储存便利,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液氨在工业上应用广泛。
6#、9#泊位码头是石门澳作业区服务临港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新建5000吨级和10万吨级的液体散货泊位各1个,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码头年设计通过能力396万吨,可接卸液氨、纯苯等化工原料16种以上,以及散货物资7种以上。泊位码头的配套罐区工程,规划建设12座化工原料储罐及2座消防水罐,总储容量7万立方米,同步建设汽车装车区、物流仓储区及配套设施,并预先规划了预留罐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