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参观者一行听取了解垃圾焚烧发电工艺过程。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林英 文/图)每年5月第四周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5月23日,市城市管理局组织开展“分类第一线”设施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近距离观摩生活垃圾分类末端处置全过程,开启垃圾分类的“绿色处置之旅”。
当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以及垃圾分类工作者等一行首先来到位于秀屿区的莆田市餐厨垃圾处置场。该项目采用PPP模式,由中国环境保护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中节能(莆田)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日处置规模为100吨餐厨垃圾和50吨废弃食用油脂。
现场工作人员详细讲解餐厨垃圾末端处置的流程,并引导大家参观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监控平台、宣传展板,系统了解地沟油的危害,以及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系统工作流程。
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共排查摸底8803家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全年共收运处置餐厨垃圾量36035吨、废弃油脂3449.67吨。
在圣元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参观人员一行走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通过参观通道,大家直观地看到炉膛、脱酸塔、袋式除尘器等处理设施,详细了解垃圾“变废为宝”的奥秘,深刻感受到垃圾焚烧发电所带来的绿色变革。据悉,该公司分三期建设,共计6条垃圾焚烧处理线,年处理生活垃圾120万吨,年发电量4亿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16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0万吨,以高效的垃圾处理能力推动绿色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精心打造了一个92米高的烟囱,其顶端设有360度观景平台,内设公众智慧平台,来访者可以实时查看炉膛燃烧情况以及烟气排放各项数据,方便公众行使环境监督权。圣元环保电力有限公司打造的“环保示范+科普教育”的展示窗口是我市绿色经济的一大亮点,入选第四批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
参观者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此次活动,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积极宣传垃圾分类,带动更多人参与到这项有益的工作中来。
末端处置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关键。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理。除了上述项目和末端处置外,我市还建成仙游县垃圾处理(焚烧发电)厂PPP项目、仙游县厨余垃圾处置站、湄洲岛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等,均已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