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遇上“Z世代”

——福州工商学院大学生以多学科协同探索莆田乡村振兴新路径
湄洲日报 2025年06月06日

  近日,一群来自福州工商学院的大学生用他们的行动,为莆田的非遗产品——桂圆干“天桂”注入新的活力。这个名为“莆遗桂韵”的跨专业团队,由大一法学专业学生林奕君发起组建,成员涵盖法学、财务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多个专业,致力于以多学科协同的方式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

  5月26日晚,该团队运营的微信公众号“莆遗桂韵”发布首篇推文《什么是桂圆:探秘莆田非遗的文化瑰宝》,不到24小时即收获不少流量,“为文化传承者点赞”“长知识了”等评论不断刷屏。热度背后,是该团队成员几个月来的深入调研与诚意表达,也是他们助力“天桂”的一个缩影。

  “我以前只知道桂圆干好吃、畅销,却不知道它背后有千年技艺和现实挑战。”林奕君回忆道。她是莆田人,从小吃着桂圆干长大。如今,这份童年味道变成了她青春实践的原点。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她牵头组建“莆遗桂韵”,希望通过情感共鸣与专业支撑,为“天桂”品牌带来一些新的可能。

  团队实地走访“天桂”位于华亭镇的非遗工厂和龙眼种植基地,零距离体验采摘、剪枝、浸洗、摇砂、预晒、初焙、分筛、复焙、分装等九道工序,从中感受到非遗技艺的匠心与坚守。他们与省级非遗传承人林玉涛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非遗保护与市场化传播之间的平衡与难题,并尝试用短视频、文创设计、社媒运营等手段,为这项古老技艺带来新的表达方式。

  项目构建起“理论+实践+技术+传播”的复合路径:法学专业成员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升公众保护意识;数字与工科类学生设计桂圆工艺IP形象与3D建模,尝试将传统内容转化为贴近年轻人的文化符号;财务管理成员编制预算,统筹差旅、推广等成本支出;其他同学也在内容制作、文案撰写、调研访谈等方面发挥各自专长。

  “我们想为‘天桂’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不只是助农。”技术部负责人陈婧表示。她是团队中的另一名莆田人,参与这个项目,是为家乡做实事。

  “天桂”作为依托龙眼原产地资源发展起来的非遗品牌,近年来正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标准化种植、非遗工艺加工、数字化文创传播形成完整链条。“莆遗桂韵”团队的加入,恰如一个青年视角的节点链接,把“理论—技术—传播”的创新机制融入其中。

  在基地,这群大学生与传承人共同打磨教学内容,围绕“工艺掌握不精准”“产品制成率低”等问题提出实用化建议。他们用短视频形式推广“天桂”故事,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认识、喜爱这颗小小的桂圆干。

  从2024年9月团队成立,到12月走进非遗课堂,再到2025年4月深入乡村带教农户使用设备、解决难题,短短几个月时间,这群“Z世代”用一场跨学科、跨年龄的实践,积累起关于非遗、农业、文化传播与青年成长的第一手经验。

  “我们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实践,而是一次长期的价值共建。”林奕君表示,团队正探索“企业—高校团队共成长”模式,进一步打通青年人才投身非遗与乡村振兴的通道,让“以学促干、以干促创”真正落地见效。

  “传统技艺要想活下来、火起来、走出去,就必须与现代年轻人和数字技术深度对接。”林玉涛对该团队给予肯定,认为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校地协同、青年参与的新尝试。

  在一片桂圆花香中,这群学子正用实际行动,把青春的热忱写进乡村的土地。未来,他们还将继续走村入户、脚踏实地,用自己的专业与热爱,讲好“桂圆干”的故事,也让非遗的种子,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

  全媒体记者 蔡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