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生活更幸福

——霞林街道激活拆迁安置房小区治理活力
湄洲日报 2025年06月08日

  近年来,霞林街道通过多次棚户区改造和项目征迁,形成60余个新旧拆迁安置小区,涵盖常住人口7万余人。面对安置小区数量多、人口密度高、群众诉求多元等城市治理难题,霞林街道以近邻党建为抓手,推动组织在小区建立、资源在小区聚集、难题在小区解决,不断提升拆迁安置小区治理效能。

  拆迁安置小区常面临管理秩序混乱、业主与物业矛盾频发等问题,其关键症结在于缺乏强有力的引领核心。为此,霞林街道把支部建在小区上,逐步构建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治理体系,理顺拆迁安置小区党员的组织关系。按照“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升一个、成熟一个”的工作思路,街道辖区内现已组建33个小区党支部、61个楼栋党小组,将党的基层组织有力嵌入基层治理各个环节。

  拆迁安置小区邻里熟络,将这部分力量凝聚在家门口,是治理的重要手段。霞林街道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书记和单元长,推行小区党支部书记和物管会主任“一肩挑”,实现“自己人管自己事”。通过入户问、线下查、业主推、网上找等形式,街道将在册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等按照职业类别和专业特长归类建档,成立16支各类小区能人队伍和32支志愿服务队伍。

  根据小区实际情况,街道还盘活闲置用房、物业办公场所等空间,建成21个小区党群活动阵地。例如,在九龙小区设立党员户外活动室和茶话议事长廊,在七境苑小区设立邻里模范亭和便民工具间等。

  治理手段匮乏、权责边界模糊等问题曾是小区党支部基层治理路上的“拦路虎”。霞林街道制定《安置房小区党支部工作职责》等制度,明确小区党支部在小区业委会和物业管理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同时,以小区党支部书记、单元长、志愿服务队、物业及物管会成员为重点,针对不同岗位职能“按需施教”,邀请各领域业务能手授课,在壶兰七镜苑、滨江雅郡、肖厝佳园等小区开展30多场“小规模、现场练”的专题培训活动,有效提升小区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

  不久前,鼎河雅院小区的许多居民向单元长反映希望在小区公共区域增设休憩亭。经过街道社区多轮讨论协商,并邀请住建、经发等区直部门下沉调研,最终敲定方案并付诸实施,“家门口”的服务落地见效。

  数字时代,小区治理也需要智慧化。霞林街道依托“全市一张图”平台,打造智能化治理体系,通过数据动态监测,智能识别异常情况并自动预警。街道细化“五级穿透、联动处置”工作机制,优化事件上报、分派、处置、反馈等七步闭环流程,确保问题能够“指尖上报、云端解决”,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在基层治理的征程中,结对共建成为实现帮扶服务常态化的重要举措。霞林街道通过开展“机关+社区”结对共建,推动机关干部力量和服务资源“双下沉”。截至目前,已成功解决塘里小区污水管改造、珑悦轩小区电动车停放、坂头小区夜灯亮化等30余件民生问题。

  与此同时,街道还积极凝聚社会力量,致力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依托莆田市劳动关系协会党支部,充分发挥其联络优势,联动11家驻莆商会,巧妙运用“乡音乡情”特点,成功调处10余起重大纠纷,并组建一支由退休老党员构成的“顾问团”,积极参与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工作,累计服务居民达500余人次。 

  全媒体记者 林晓玲 通讯员 陈丽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