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667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8%的受访青年明确表示找对象更看重对方家风,比起颜值、经济条件、学历等,家风是更为重要的择偶标准。
在婚恋观念日益多元的当下,“找对象更看重家风”悄然成为年轻人的共识。比起颜值、财富、学历等“显性条件”,越来越多人开始聚焦家庭文化的“隐性基因”。这一转变,恰似婚姻观里的一股清风,吹向更理性、更长远的情感联结。
家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价值底色。它藏在父亲挑担时“肩有责任、步子沉稳”的言传身教里,渗透在“男女平等、相互尊重”的日常互动中。70.8%的受访青年认为,良好家风能孕育健康的亲密关系。婚姻本质是两个家庭文化的碰撞融合,比起一时的心动,家风传递的价值观、责任感与处世态度,才是支撑婚姻穿越风雨的“压舱石”。
从“看条件”到“看家风”,是婚恋观的理性回归。曾几何时,婚恋市场被“房车存款”“学历颜值”等量化指标主导,仿佛婚姻成了条件匹配的“计算题”。但当激情退去,三观的冲突、责任的缺位往往成为婚姻破裂的导火索。如今,年轻人“看重家风”,本质是对婚姻本质的清醒认知:比起外在标签,“能否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是否认可平等尊重”“如何应对生活挫折”等“家风题”,才是决定婚姻质量的核心变量。这种转变,既摆脱了功利化择偶的浮躁,也跳出了“颜值即正义”的浅表化认知,让婚姻回归“以心相交、以责相守”的本质。
家风是最小的“私德”,也是最大的“公德”。当“择偶重家风”成为普遍共识,意味着“责任、尊重、包容”等价值观被更多家庭接纳,而这些品质,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级养分。当然,“看重家风”不是对某一种家庭模式的固化,而是对“良善价值观”的追寻,它可以是逆境中坚守责任的担当,也可以是日常里互敬互爱的温情,更可以是面对冲突时理性沟通的智慧。重要的是,当年轻人把家风纳入择偶考量,便意味着他们开始用“经营家庭”的长远眼光看待婚姻,而非沉迷于一时的浪漫想象。这种清醒与理性,恰是婚姻走向稳固的起点。
从“看脸”“看钱”到“看家风”,变的是择偶标准,不变的是对“幸福婚姻”的永恒追求。愿这股看重家风的“清风”,能吹进更多人的婚恋观里,让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成为“两种好家风的共振”。如此,小家方能和美,大家方能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