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壶兰工匠”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湄洲日报 2025年08月05日

  近年来,我市以“壶兰工匠”品牌建设为抓手,走出了一条技能人才培育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特色发展之路。这一实践生动诠释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深刻内涵,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壶兰工匠”模式的成功,在于构建了政企校协同的生态系统。通过“企业点单、基地接单、人才用单”的创新机制,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三福古典家具等龙头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不仅解决了自身用工需求,更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技能提升。这种“大带小”的培育模式,既体现了市场主体的责任担当,也彰显了政府部门在资源配置中的智慧引导。

  尤为可贵的是,我市将技能人才培养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从大济镇的“共富工坊”到涵江区的“马兰花”创业培训,技能赋能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种“授人以渔”的实践,让技能培训成为普惠性的民生工程,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面向未来,我市前瞻布局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计划的实施,既是对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积极响应,也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这种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育人理念,正是保持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密码。

  当然,技能人才培育需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当每一个劳动者都能通过技能改变命运,当每一家企业都能获得适配的人才支持,高质量发展自然水到渠成。“壶兰工匠”这张名片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了多少技术能手,更在于构建了一个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傅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