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桃李情

湄洲日报 2025年08月05日

  □黄建中

  明年是莆田一中120周年华诞,想起一中,我的心中充满了对母校的眷恋,更涌起对父亲黄国章的深深怀念。父亲一生献身教育事业,将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而莆田一中,就是他耕耘一生的园地。

  父亲出生于1910年农历九月三十,在莆田城关长大。小时候,他在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来进入莆田一中的前身兴化中学校(莆田一中1906年创办时名为官立兴郡中学堂,1912年更名兴化中学校,1917年更名福建省立第十中学,后又经历多次更名)学习。大学时,他先在一个学校就读,后转入上海暨南大学物理系(该大学后搬迁到广州)。毕业后,他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奔赴全国各地担任大中学教员,北京、安徽芜湖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抗战时期,他毅然加入战地服务团,为抗日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0年,父亲回到福建,先在南平师专教书。1944年,他回到家乡莆田,在仙游枫亭职业学校(枫亭中学前身,后历经多次更名)担任教员。1948年,他进入福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即后来的莆田一中),成为一名物理教员,有时也兼教英文。从此,他便扎根在这片土地,直到“文革”时下放萩芦小学,后来又回到莆田一中,直到退休,安享晚年。

  在教学上,父亲认真负责,勇于改革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没有统一的物理教材,他便自己动手编写教材。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第二天依然准时站在讲台上。有了统一的教材后,他依然认真备课、写教案。上课时,他总是问学生:“清楚了没有?”因此,学生们亲切地叫他“清楚章”。即使后来担任教导主任和副校长,他依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从未放弃过上课。他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使自己的学科教学与时俱进。在他的努力下,学校物理科教学成绩在全省都有一定的名气。

  正因为出色的教学成绩,父亲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赏识,尤其是李凡校长的认可。1954年,他从普通教员升为物理教研组组长;1960年,他又从教导主任提拔为管教学的副校长。在党组织和李凡校长支持下,他放开手脚,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他提出集体备课、教学相长、互相帮助、老带青等措施,还经常下班听课,课后提出改进建议。这些举措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高考成绩名列前茅,有时位居全省第一。

  在担任教导主任和副校长期间,父亲坚决执行学校领导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巩固书本知识,他首先创办了学校的物理实验室,还与其他老师一起办起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他与各科老师共同努力,加强了音乐室、图画室、体育室、图书馆等设施的管理,并增添设备。他还建立了木工场,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场所,让他们能够提升动手能力。

  父亲还非常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高三、初三年级的学生,也安排了体育课,课后操场热闹非凡,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项目。学校每学年都在体育场举办校内运动会,学生的体质很好,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体育人才。

  父亲还帮助年轻的老师和其他学校的物理老师提高业务水平,经常有校内外老师登门请教,解决难题。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外知识,父亲不仅自己进行科普讲座,还邀请校内外老师做科普讲座。有一次,他邀请了从美国回来的校友林兰英博士来校科普原子能知识和国外科技现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父亲还注重校风建设,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性,明白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国家,学校的学习气氛浓厚。

  为了在师资上后继有人,他提议将因各种历史原因未能考上大学的优秀学生招收到学校进行培训,当见习生。后来,这些学生到其他学校上课,都成了教学骨干。

  父亲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团结全校教职工为校努力工作。他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老师们都亲切地叫他“老黄”或“老章”。他是工会主席,经常帮助有困难的老师,把补助给最困难、最需要的老师,帮助他们解决家庭问题,让他们能安心工作。他热爱学生,不仅经常为学生补习,还自己掏钱帮助困难学生,让他们能够继续学习。

  每年节日,学校都组织游园活动,学生们演节目,老师们也参与。有时,父亲自己也会登台表演。在节假日和寒暑假,他每天都要到学校看看才放心。

  父亲大公无私,从不以权谋私,一生清白,两袖清风,受人尊重。

  父亲于1976年9月19日离世,享年66岁。他的一生,是献身教育的一生,是为学生、为学校无私奉献的一生。他是一位值得我们后辈永远记住、尊敬和学习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