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雕之花

湄洲日报 2025年08月05日

  □吴尚青

  人们常以木讷、木头人来形容一个人呆头呆脑。也用“榆木脑袋”来比喻思想顽固不开窍。当我步入“中国艺雕收藏文化名镇”仙游度尾的海峡艺雕旅游城,看到红木雕刻小件时,完全颠覆对木头的认知。

  海峡艺雕城位于国画大师李耕和八闽雕龙始祖郭怀故里,是一组沿袭唐风遗韵的建筑群。整个建筑呈“回”字形,回廊四周阳光环绕,敞亮,开阔。置身其中,被一种古朴雅典的气息深深吸引。三四楼空中偌大的休闲花园,花木繁茂,亭台楼榭,辉映的中式古典美与整个建筑风格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优雅从容的氛围。

  徜徉其间,仿佛进入一座艺术宫殿。舒缓的轻音乐如林中清泉潺潺流淌,若有若无的木头香气飘浮在空气中。我们陶醉在艺雕盛开的美丽中。

  仙游木雕工艺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这片神仙游玩的地方,自古寺庙林立,从事佛道神像壁画、雕塑、雕刻的民间艺人应运而生。一代代工匠把国画、雕刻艺术与家具制作技艺巧妙融合,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技艺日臻完善。

  仙作工艺师充分利用名贵红木的每一寸材料,在一刀一凿、一斧一锯的精雕细镂中,木头绽放光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像,惟妙惟肖的动物,活灵活现的花草,琴棋书画、笔墨纸砚的文玩小件,品种繁多,材质不一,一尊尊、一件件,无不凝聚仙作工匠满腔的情感和心血。

  在这里,木头会说话,会跳舞,还会开花。

  那些神像,或慈眉善目,或憨态可掬,或凝神沉思,或低眉含笑,千人千相,少有雷同。

  那个大红酸枝的笔筒,筒身雕刻莲花图案,细长的枝梗顶着一支莲蓬,蓬中莲子饱满,粒粒分明,盛开的荷花上一只蝴蝶翩翩起舞,荷叶舒展,早有蜻蜓立上头。

  都说十檀九空,那就删繁就简,把小叶紫檀内里掏空,留出底部实心,一个茶叶罐就成了,简洁而不简单,细瞧,罐盖与罐身衔接得严丝合缝。

  走到一排樟木箱前,打开箱盖,天然的樟木香味扑鼻而来,所用材质均为百年老料、纯独板对纹的整块樟木。樟木是小县城的县树,为常见的道行树,它不仅能防蛀,平凡的外表下还隐藏着高颜值的纹理。

  看到一个金丝楠木首饰盒,玲珑剔透,发出绸缎般金灿灿的光泽。一眼千年,金丝楠木是大自然最奢侈的馈赠。旁边还有一副黑檀的屏风,雕刻蝙蝠和缠枝纹,寓意幸福缠绕。

  那个方方正正的储物盒,看着不起眼,实则暗藏玄机。这是榫卯工艺的魅力。一直觉得汉字“凹”“凸”两字看着别扭,直到亲眼看到一些千百年屹立不倒的木构建筑,对中国营建有所了解后,从心底生出敬畏,敬畏一个古老民族的智慧和匠心。

  在这里,一双眼睛是不够用的,那就寻寻觅觅,捕捉一些令人心动的东西。

  一件螺钿漆器围屏引人注目。螺钿工艺是把经过研磨的贝壳作为镶嵌的工艺。围屏外观古朴雅致,做工精细,光洁的漆面上,贝壳饰片隐隐凸起,竟有浮雕的视觉效果。

  在一个展柜前,几人围在一起指指点点着什么。凑近一瞧,原来是一件缅甸黄花梨瘿木的雕作,有人说如同太湖石堆砌的一座假山,有人说宛若山水画,也有人说像是一个随时有香雾袅袅升腾的透漏香炉。真是见仁见智。艺术多元的美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令人回味无穷。

  旁边那件制品也是黄花梨瘿木的。瘿木上错综生长的纹路被稍稍整理,缩蹙成一串葡萄的模样,一种古拙野朴之美从颜色深浅、大小不一的树疙瘩间弥散开来。

  树之生瘤者为瘿。瘿木是树木在受到外力或病害的刺激,畸形发育而成的产物。长不成栋梁之材,那就另辟蹊径。“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便是一枚歪瓜裂枣,丑到极处,也可以美到极点,这是哲学层面的说辞。在红木领域,把丑的东西转化成一种美,是工艺师化腐朽为神奇的再造之功,如同画家笔下赋予枯梅凋荷新的生命力,如同“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透着一股扶风弱柳的病态美,展现的是另一维度的审美境界。

  如此“物之病”,却能“取妍于人”,让欣赏者“以之为美”,这种美的根源不在“物”,而在于“人”,在于工艺师的审美品位和艺术修为。

  紫檀遇上百宝嵌,可谓是一场古典与奢华的完美结合。小叶紫檀以其深沉的色泽、坚硬的质地著称,百宝嵌则是以宝石、珊瑚、蜜蜡等材料镶嵌装饰的高超工艺,两者珠联璧合,共同成就一件极具艺术和欣赏价值的精品。

  在琴筝馆,不同红木材质的乐器或悬挂在墙上,或摆放柜中,或斜倚墙角,仿佛只等一声号令,便可奏乐齐鸣。

  不觉间,来到仙作“六雕”柜台,除了木雕,还有石雕、铜雕、骨雕、竹雕、仿玉雕的各种小件群集,都是可登大雅之堂的室内装饰和案头雅玩。

  香道柜台上,摆放着各种的线香、盘香和小巧别致的香具。淡淡的香气入鼻、入心,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宁静和安详。

  一行人中,有人沉迷于沉郁的香气买了沉香手串,有人带走一把轻巧灵活的红酸枝折扇,有人挑了自身属相的动物小件。我看中的是一支精巧的红木步摇,轻轻插入发际,让木头在我头上开花,为我的发丝增添一缕摇曳生姿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