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侨大学学子在陈桥村家具体验馆学习了解榫卯制作技艺。

江口镇顶坡村驻村第一书记段君到葡萄基地查看葡萄生长情况。
□全媒体记者 傅梅香 通讯员 林亦霞 吴美琳 林姣容 文/图
涵江区51名驻村第一书记在党建引领、产业赋能、基层治理、民生发展等领域多点发力,靠实干推动乡村振兴,助村集体增收,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涵江区紧扣“选精、育强、管好、用准”四个关键环节,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驻村铁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自去年12月第七批驻村干部进驻以来,全区51名驻村第一书记锚定“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目标,发挥“指导、协调、服务”作用,在党建引领、产业赋能、基层治理、民生发展等领域多点发力,用实干与担当书写乡村发展新答卷,奋力描绘乡村全面振兴的斑斓画卷。
兴产业激活发展引擎
眼下正是葡萄上市期,涵江区江口镇顶坡村种植户关金贤的12亩巨峰葡萄迎来丰收,预计亩产1000公斤,每亩收入超2万元。“今年葡萄品质更好,多亏段君书记带来的‘技术及时雨’。”关金贤笑着说道。
巨峰葡萄种植是顶坡村的特色产业。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段君到任后走访农户,了解到葡萄产业亟须技术升级。他主动对接涵江区农业农村局,邀请专家为种植户举办葡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培训,进行系统讲解和田间指导,帮助曾“靠天吃饭”的农户实现“种得好”“卖得俏”。如今,顶坡村300多亩葡萄,年产量达225吨,年产值突破600万元,“巨峰葡萄”成了村里的致富招牌。
作为涵江区农业农村局干部,段君的资源优势不止于葡萄产业。他以村里的区级畜牧兽医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联合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专家深化“产学研”合作,举办3期畜牧技术培训,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还助力该基地入选全省首批“减抗”达标场,带动全区畜牧业提质增效。
在涵江,像段君这样发挥专业所长助力乡村振兴的驻村第一书记还有很多。“选得准,才能干得好。”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魏李琛表示,区里坚持“因村定需、因需派人”原则,精准选派农业农村、规划建设、文旅发展等部门的专业型干部到村任职,让专业人才用专业资源破解产业瓶颈。
这些驻村第一书记立足本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大洋乡瑶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蔡英喜以榴莲蜜薯破题,邀请专家实地勘察选定80亩示范基地,组织7场技术培训推广标准化种植,榴莲蜜薯已获丰收。同时,他着手打造“大洋蜜薯”品牌,通过线上推广等销售模式,推动农产品从“土疙瘩”向“香饽饽”升级。
白塘镇陈桥村驻村第一书记时小虎引入300万元水上皮划艇项目,依托华侨大学资金建设木工研学基地,预计年增村集体收入9万元;萩芦镇梅洋村驻村第一书记蔡怡联动高校团队修编村庄规划,打造整村旅游线路;洋尾村驻村第一书记郭俊杰盘活闲置资产,引入网红咖啡坊、研学基地等新业态,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
目前,各驻村第一书记共推动实施31个中草药基地、民宿旅游等项目,引进6家投资规模百万元以上企业,带动32个村集体增收超400万元。通过精准施策、科技赋能,这些“领头雁”以资源优势激活乡村产业动能,让“一村一品”扎根结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惠民生织密幸福网络
“以前出村,得等孩子们有空了回来接我。如今公交车直达,既方便出行,还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村的红色故事。”白沙镇澳东村93岁老党员陈最钿说起新开通的207路红色公交专线时,难掩兴奋。
这条由驻村第一书记王交来多方协调开通的公交专线,串联起澳东、澳柄、东泉三座革命老区村,不仅解决村民出行难题,更将红色资源与旅游交通深度融合,日均运送游客超百人次。
“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自然能赢得支持,工作就好开展了。”这是王交来的工作心得。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引资30万元改造幸福院和长者食堂,还与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共建“写生基地”,组织师生开展艺术创作、IP设计等活动,绘制200余平方米红色主题墙绘。
王交来的做法正是涵江区驻村第一书记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写照。他们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紧扣群众需求,通过文化浸润、实事办理、补齐短板,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温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驻村第一书记们各展所长,从不同维度为群众谋福祉。白沙镇龙东村驻村第一书记林明搭建乡村认养线上平台,整合闲置土地、果树资源,既盘活撂荒地,又为农户开辟增收路;庄边镇萍湖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庆祥构建“线上+线下”销售网,帮果农推销枇杷350余公斤,通过品牌包装和直播带货,让收购价涨了15%,带动12户果农户均增收3000元;新县镇广宫村驻村第一书记林德明积极推动当地特色方糕和挂面进入市乡村振兴集团销售渠道,还与涵江区总工会对接,推动农产品销售;白沙镇广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恩深春节期间联动企业,为65户困难家庭送生活物资,给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定制暖心礼包。
基础设施建设,事关民生福祉。白塘镇陈桥村驻村第一书记时小虎推进污水管网升级和消防设施全覆盖,惠及全村800余户;梧塘镇九峰村驻村第一书记叶蕾争取46万余元,启动“厕所革命+空间再造”,重建标准化公厕,将闲置空间改造为村民共享客厅;江口镇大东村驻村第一书记柯建发用20万元专项资金,种植1000余株景观树,还改造村部服务站,提升办事效率。
驻村第一书记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赢得民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温暖力量。
优治理筑牢振兴根基
每天清晨,在三江口镇芳山村绿洲豪庭小区河岸公园里晨练的居民络绎不绝。“出门即是公园,健身、游乐设施齐全,邻里间的问题有物业、村委会、警务点多方响应,很宜居。”居民方阿姨笑着说。
这得益于市税务局驻村第一书记的持续努力。第六批驻村第一书记彭少君与芳山村委会筹资,将建筑垃圾成堆的河岸改造成集党建教育、税法宣传、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河岸公园。第七批驻村第一书记林杰接任后,针对小区安置房物业纠纷多、公园设施老化等问题,推动“物业+村委会+警务点”三方联动,建立分级处理机制,形成闭环治理链条。
在国欢镇黄霞村,“综治+”社会治理共同体正在高效运转。驻村第一书记刘朝刚依托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资源,升级改造便民警务室,整合“五室一平台”功能,建立闭环调处机制,将党的领导嵌入基层治理末梢,推动20余件民生诉求高效解决,打造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样板。
在涵江区,像这样通过基层治理创新推动乡村振兴的故事不断上演。魏李琛告诉记者,涵江区委组织部通过组织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等人员赴厦门城市党建学院“充电蓄能”,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开展专题培训和乡村振兴“晾赛比”活动,培育出一批治理创新的“领头雁”。
各地驻村第一书记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治理实效,创新举措层出不穷。江口镇园下村驻村第一书记方莉莉修订具有乡土特色的《村规民约》,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让村级事务决策透明,提升党支部组织力;萩芦镇南下村驻村第一书记姚航组建的“十音八乐”文艺小队,不仅在传统节庆期间为村民带来精彩演出,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更成为传播文明乡风、促进邻里和谐的文化纽带;白塘镇双福村驻村第一书记蒋凤诚以纪法教育为切口,将德治从“软要求”转为“硬约束”,为乡村治理筑牢纪律防线;新县镇张洋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忠明通过“节点整治+长效美化”,组织环境整治、引入绿化资金种树,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融合。
涵江区驻村第一书记们践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建功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以党建为引领,以创新为抓手,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基层治理等各领域书写着动人篇章。
涵江区将持续深化“第一书记”工作机制,推动政策资源下沉、人才智力下乡、发展要素下移,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好愿景加快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