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富贵火锅店一座难求,不少食客在店外等座。

求生煎包店门庭若市。

阿发水煮蛙店座无虚席。

到饭店庆生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一些店家通过独特的店内墙饰吸引顾客。
莆田的烟火气,藏在街头巷尾热气腾腾的特色小吃里。这些不少人排长队等候的美食“打卡点”,以浓郁的风味、独特的口感,承载着生活的印记。从火锅到煎包,从烤肉到炝肉,从老字号到新店,记者连日探访市区多家餐厅,透过喧嚣的店面与食客的笑声,试图揭开这些“人气王”背后的秘诀。
美食诱人,打卡品味城市的烟火气
时间:8月11日晚8时
地点:朱富贵火锅店
夜幕降临,市区益田假日广场朱富贵火锅店的玻璃橱窗里,一片热气腾腾的红火景象。店内,食客三五成群,围着热气翻腾的火锅,边吃边聊,笑声此起彼伏。
门口的等候区,20多张椅子坐满了人,有的在聊天,有的则安静地盯着手机,等待叫号。一对年轻男女笑着对记者说:“我们等了半个多小时,没想到周一也有这么多人。不过,这家火锅食材新鲜,汤底够味,服务员态度也好,值得等!”
时间:8月12日下午6时许
地点:十字街求生煎包店
文献步行街附近,空气中弥漫着煎包的香味。求生煎包店门前,在排队的顾客男女老少皆有。店员忙得不亦乐乎,动作麻利地翻动煎锅,偶尔抬头朝排队的顾客喊一句:“再等等,马上好!”
有人买了就匆匆离开,有人则走进店里,点上一碗热腾腾的豆丸汤,吹着空调,聊着家常。一个带着孩子的妈妈说:“这家煎包皮薄馅多,孩子爱吃,我爸妈也是他们的老客户。”
时间:8月11日晚7时许
地点:文献路阿发水煮蛙店
阿发水煮蛙店外等候区,几名年轻人刷着手机,耐心等待。一旁的店员不时喊号,语气亲切:“15号,15号!到啦!”
店内,热气腾腾的蛙锅冒着香辣气息,食客们围坐一圈,笑声不断。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妈祖画像;另一面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中介小广告”,五花八门。
“00后”资深吃货尹一凡是这里的常客。她和“小伙伴”常在市区“扫街”,喜遇徐火锅、霸腹烤肉、海底捞、浆果奶奶酸汤粉都是她们的“心头好”。
“每次去都要排队,价格不贵,味道也好,服务员还特别贴心!”尹一凡乐呵呵地说,“有家店我去了两次,服务员就认出我了,还特意打招呼,感觉超暖!”
这种“人情味”让年轻人对这些餐厅念念不忘。
主动求变,餐饮业在挑战中寻机遇
莆田市广告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柯清锋,曾在2020年被市政府授予“莆田市十大美食达人”称号。他说,当前,餐饮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少餐厅主动求变。
蘑菇饭店的新店阿发水煮蛙店就是一个例子。其行政总厨陈琦程介绍,这家店开业仅十几天,每天接待约160桌,周末甚至接近250桌。为了提振消费,他们将人均消费控制在四五十元,推出麻辣鲜香的口味迎合年轻人,还计划引入外卖服务。“我们也在创新,推出不同风格的单品新店,争取让大家吃得开心。”陈琦程说。
海源国际大酒店也在积极转型,该酒店副总经理蔡雪静说,酒店虽然没有推出摆摊服务,但是中餐厅已推出外送服务、酒店大厅堂食服务,并设计了三人餐198元、五人餐268元等特惠套餐。此前,莆田餐饮消费习惯中,中餐厅人均80元,海鲜楼120元,酒店150元—200元,会所200元—500元。如今,这些价格普遍下调,以更亲民的姿态吸引顾客。
阿伟海鲜楼、莆阳人家、鸿运海鲜楼等“老牌”酒楼,凭借多年积累,在顾客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宵呵呵、阿土伯烧烤、宵姐姐等宵夜饭店,以地道的风味温暖夜归人群。海底捞等外来连锁品牌,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也有效推动了城市消费升级和商圈活力的提升。
一些商务酒楼“放下身段”,以贴近大众的价格和服务争取更多潜在客源。
美食背后,是品质与人情味的较量
在探店过程中,记者发现,莆田餐饮业的“人气密码”不仅在于味道和价格,更在于细节和服务带来的“人情味”。
以阿发水煮蛙店为例,墙上那句幽默的广告语“我喜欢的周杰伦不会来,你会来就够了”,不仅拉近了与年轻食客的距离,还让人感受到一种轻松的归属感。求生煎包店的店员在忙碌中不忘与顾客寒暄,朱富贵火锅店的服务员会主动帮排队的顾客拿饮料,这些小细节都让食客感到被尊重、被重视。
当前餐饮企业的经营状况面临一定压力,对此,蔡雪静坦言:“这两年来,很多知名品牌都在降价或推出低价产品。但光靠低价不行,消费者要的是‘值’。比如一道菜,价格低但味道好、服务到位,顾客才会觉得花得值。”她举例说,一些餐厅通过优化供应链、减少食材浪费,甚至引入智能化点单系统来降低成本,同时在菜品呈现和服务上花心思,力求在“降价时代”脱颖而出。
尹一凡的体验也印证了这一点。她提到,火锅店服务员不仅记住了她的名字,还会根据她的口味推荐菜品,“这种感觉就像朋友在招待你,而不是冷冰冰的消费”。正是这种“人情味”,让这些餐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守住了一席之地。
从清晨的煎包香到夜晚的火锅热气,各家餐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民以食为天”的真谛。排队的食客、忙碌的店员、热气腾腾的餐桌,构成了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画面,也让人看到这座城市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韧性。
在柯清锋看来,只要找准定位,做好产品和服务,就会有顾客愿意为美食买单。
而那些排队的食客,正是对这份努力最好的回应。
全媒体记者 蔡晨晖 吴桂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