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家鸿
一
细节不必出自奇绝之景,只要用心,便可发现寻常中比比皆是。古往今来,诵读传承至今的散文佳作,莫不以寻常物事为源头,以深刻为皈依直抵无数人心。第一次住星级酒店,印象最深的不是里头的豪华,而是床头柜上褐红色记事本底板右侧圆扣上穿着的一支铅笔,竟是削好笔头的,笔尖瘦削而温和,目睹的刹那,一片温暖涌上心头。为陌生住客省去削笔之功,此乃难能之体贴。朋友之间释放善意,理所固然。陌生人之间若有善意留存,岂不是人间美好的证据?接收善意之后,是否因此更乐意把善意传递给别的素不相识的人?
细节在物、在景,更在于可以创造无限可能的普通人身上。普通人乃大多数,故而值得挖掘、品鉴的细微处,就数量与体量来讲是海纳百川的存在。在街边路灯下推销盒装牛奶的女人,几乎没有卖出过牛奶。一个又一个、动作慢条斯理的老人拿起牛奶看,最终都没有买,连续几个晚上如此。“而她,从头到尾,一直都微微笑着。她笑起来有一对小酒窝。”不嫌那些老人碍眼,不嫌老人浪费她时间,不嫌老人动作缓慢,不嫌老人占据有限空间,女人的修养可想而知。
细节还在哪里?在与文学有关的点点滴滴之中。在莆田一中就读时,他向江苏《春笋报》一次次投稿,却一次次被退稿。校门口公告栏上的有信件来,令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中。那是最早的梦,那是最早的痛,那是最早的羡慕,后来,皆幻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看如今,梦已成真,梦还在飞翔。梦不仅在心中飞翔,更在现实中飞翔。
寻找并品鉴细节的意义是什么?让快速运转的脑袋稍作停顿,让焦灼的心生出若干凉意,让繁忙劳累的生活氤氲出诗意,让惯于拥抱现实的双手腾出时间去拥抱风。
二
回忆往事与故人的文字里,黎晗是温情脉脉的;短章的撰写,则显示出明显的锐气来。从文章体例来看,最有个性的莫过于大致可以归属于杂感或随感的诸多片段。源于生活中所见所闻,而后的所思所感有入木三分之深意。就篇幅来讲,读来轻松;就读后所得来看,则五味杂陈,难以一言以概之。
他说:“我有一颗牙,坏了好几年。留着,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对别人咬牙切齿了,你其实没几颗牙齿啦。”从日常中出发的深刻自省,着实发人深思。坏牙是思索的源头,留下的没几颗牙齿却不止是牙齿,可以说是火气、勇气,抑或顽固与执拗。或许,生活中的许多场合,对人温和、柔和些会更好?多些和气,少些焦灼之气,是否更有助于觅得真我?他说:“我喜欢这样的名字:大麦,小麦,稻子,香菇,番薯,芋头,花生……尽管花生并不是花生出来的。”它们是地里长出来的,它们是素面朝天的样子,它们是大地对人类毫无保留的馈赠,它们是人类对大地紧紧依赖的证据。与之同样被喜欢的还有:苹果、梨、葡萄、荔枝、石榴、香蕉……我无比确信。
连同回答麦冬提问的话,即被收在《我就是一条土狗》中的那些呼应提问的不长的一两句,也可归入《长短句》与《赤脚走在苔藓上》的行列中。他说:“文学应该表达那些说不清楚的东西,说得清楚的交给新闻和影视。”说不清楚的东西,是忽而善忽而恶,时而高尚时而卑劣的人性?是到底回归传统,还是跨步向前的新旧之争?是不断向内,穷尽自省之可能的灵魂洗礼?
谁说这些文字,不属于散文?关于这些文字,黎晗有这样的自我认知:“这样一堆寂寞漂浮、呓语堰塞、冷僻而接近虚无的文字碎屑,本来是不期待在人世人群中受到什么注目、褒扬和流传的。”他还说:“我的思绪远比这些句子更断裂,更庞杂,更疯狂,可惜我没能发明一条直通大脑的连接线,没能一一将之全盘实录。”其实,全盘实录,任谁都是做不到的。能够写出这些或长或短的句子,已然足够。杂感与随感,无须端起谋篇布局的架子,更任性、洒脱、逍遥一些。由此道进入,更趋近、贴近散文的本真,更靠近人的心性状态。散文,乃传递并表现真我之文体。有话则多说,无话就少说,不正是作者深谙此道之证明?
三
关于写作,黎晗说道:“写作就是自己杀自己。‘杀’听起来很吓人,通俗讲就是解剖自己,寻找自我,向自己的内心挖掘。”吓人的字眼,袒露的是自剖之不留情面,自省之不容分说。在这部散文集中,他讲述被文学呵护过的许多生命。包括自己,更包括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因为文学,他收获感动与鼓舞。
《情迷“豆腐块”》的篇幅比报纸上的“豆腐块”大不了多少,给人带来的是历久弥新的感动。在西天尾镇一所初中任教,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回半山腰的老家围庄。迎面而来的是镇上另一所中学、三所小学、镇政府、储蓄所、农技站、派出所、屠宰场等单位的朋友。远远瞥见他,他们会在傍晚的轻风中高声嚷道,嘿,恭喜,你又上《湄洲日报》啦!回到村里,夜幕尚未完全降临,他到供销社买烟,坐在土坯矮房门口闲聊的老人纷纷站起来,托着背热情问候,哎呀,你又上《湄洲日报》啦!赶紧写,争取做郭风!这是衣锦还乡之旅,靠的是由内心情丝长出的文学嫩苗。这是由衷的致敬,致敬一颗热气腾腾的热爱文学的心。这是由衷的感动,让文学之爱更加真挚、坚不可摧。连接黎晗与朋友们的,是文学,而非别的。“豆腐块”写得多了,也就成为一部部著作。
乐此不疲写眼中的世界,就是写与自己有或多或少交集的朋友们。已去世的H大姐虽后来交集渐疏,但是她曾经在写作上给予过的关爱有加,是他不能忘的。把卤面做得闻名遐迩、有口皆碑,主要在于阿土的面是一碗一碗煮出来,这份细心与严谨为多数人不能及。喜获梅花奖的黄艳艳,小的时候就被凤英夸个不止,认为她以后注定成为最优秀的人,果然目光如炬。生活在真实的人间,也被朋友们包围,被暗藏于心的人性之光照耀着、指引着、前行着。话说回来,笔下呈现的生活越是琐碎,越可以证明人性光芒成色的十足。这正是黎晗散文写作的重要情感线索。真实,最有感染力。这样的散文家,未曾谋面,即已心生亲切感。
何为蹀步?是谓歌舞时以足跺地打拍子。这个书名已为书中文字打下开朗、欢欣、快意的调子。说到底,散文家也是读者,生活这本厚重的、有第一页没有最后一页的大书的读者。唯有做生活的好读者,才能至少做一个合格的散文家。或者说,这样的读者写出来的散文,才耐人寻味或曰有嚼劲。不是一看就透,更非乏味至极,它有源头有出处,它有深邃的背景与广阔的场域。
(《蹀步集》,黎晗著,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